什么是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是我国产妇死亡首要原因。其病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与全身、产科、子宫因素有关)、胎盘因素(滞留、粘连等)、软产道裂伤(因胎儿大等原因)、凝血功能障碍(较少但后果严重)。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不同病因出血特点不同)和低血压症状。诊断需准确测量出血量(称重法等)并判断原因。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建通道等)、针对病因治疗(如子宫收缩乏力用宫缩剂等)和手术治疗(保守无效时考虑)。预防分产前(保健、治基础病等)、产时(观察产程等)、产后(观察宫缩等)。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有多次流产或宫腔操作史产妇、合并基础疾病产妇需分别注意加强产检、评估胎盘情况、多学科协作等。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二、产后出血的病因
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常见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产科因素,如产程延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子宫因素,如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壁损伤等。
2.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部分残留等情况会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导致出血。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感染等可增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
3.软产道裂伤:分娩过程中,会阴、阴道、宫颈等软产道可能因胎儿过大、急产、助产操作不当等原因发生裂伤,引起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包括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如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等。
三、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胎儿娩出后阴道大量流血,颜色可鲜红或暗红。不同病因导致的出血特点有所不同,子宫收缩乏力时出血多为间歇性,暗红色,有血凝块;软产道裂伤多表现为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的持续性阴道流血,色鲜红;胎盘因素导致的出血多在胎盘娩出前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出血特点为持续阴道流血,且血液不凝。
2.低血压症状:随着出血量的增加,产妇可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四、产后出血的诊断
1.准确测量出血量:常用方法有称重法、容积法、面积法等。称重法是将使用前后的纱布、卫生巾等称重,计算差值得出出血量;容积法是用专用的容器收集血液测量;面积法是根据血染纱布的面积估计出血量。
2.判断出血原因:通过仔细检查子宫收缩情况、胎盘胎膜完整性、软产道有无裂伤以及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检查等,综合判断出血原因。
五、产后出血的治疗
1.一般处理: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等。
2.针对病因治疗:
子宫收缩乏力:可通过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宫腔填塞、子宫压缩缝合术等方法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胎盘因素:若胎盘滞留,应尽快娩出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软产道裂伤:及时准确地缝合裂伤,彻底止血。
凝血功能障碍: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积极治疗原发病。
3.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产后出血,可考虑行子宫动脉结扎术、髂内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等。
六、产后出血的预防
1.产前预防:做好孕前及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应提前住院待产。
2.产时预防: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合理使用宫缩剂,避免急产和产程延长;正确处理第三产程,避免过早牵拉脐带,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性。
3.产后预防:产后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流血量,鼓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早期哺乳,促进子宫收缩。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年龄≥35岁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孕期应加强产检,提前做好应对产后出血的准备;分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出血迹象,及时处理。
2.有多次流产史或宫腔操作史的产妇:此类产妇发生胎盘粘连、植入的可能性增加,产前应充分评估,产时注意胎盘娩出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
3.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产妇: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应在孕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凝血功能和身体状况;分娩时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