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如何治疗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有保守和手术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等情况,用石膏等固定;手术治疗针对明显移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陈旧性骨折等,有克氏针固定术、张力带固定术等;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各阶段有不同康复重点;预后方面多数可获较好预后,否则可能有并发症,注意事项包括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手术治疗注意切口及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关注营养等
一、保守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且能通过手法复位达到满意复位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对于年龄较小、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儿也可考虑保守治疗。一般来说,骨折端移位小于2mm且关节面台阶小于1mm的情况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
2.具体方法:通常采用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位的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以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及愈合情况。在固定期间要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明显移位骨折:骨折端移位超过2mm,或关节面台阶大于1mm,这种情况保守治疗难以维持复位,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影响肘关节功能,需行手术治疗。
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当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时,为了及时解除对血管神经的压迫,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陈旧性骨折:对于受伤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3周)的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由于骨折处已有纤维组织生长等情况,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多需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
克氏针固定术: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在骨折部位穿入克氏针来固定骨折端,克氏针一般在术后3-4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手术中要准确复位骨折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克氏针的放置要确保固定稳定且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张力带固定术:对于部分合适的患儿也可采用张力带固定。利用钢丝等材料形成张力带,增强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术后早期主要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可以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每天多次进行,每次3-5分钟。对于肩部和上臂的肌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关节不活动,以维持肌肉力量。
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家长协助进行手指等部位的活动,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若肿胀明显加重需及时就医。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逐渐开始肘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三角巾等辅助工具进行轻度的肘关节屈伸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但要避免暴力活动。一般从30°-40°开始,逐步增加到接近正常范围。
此阶段要注意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对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的患儿可以进行主动的肘关节屈伸练习,而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需要家长帮助进行被动活动,但要注意力度适中,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准。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加强肘关节的力量和稳定性训练。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抓握力量练习,如使用握力器进行锻炼,同时进行肘关节的抗阻力屈伸练习等。随着骨折的进一步愈合,逐步增加活动的强度和复杂性,如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拿取物品等。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会因为康复过程中的疼痛和功能受限而产生焦虑情绪,需要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肘关节功能能够恢复接近正常水平。一般来说,骨折愈合时间大约为3-6个月,但具体愈合时间因患儿年龄、骨折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法等因素而异。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肘关节畸形、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
2.注意事项
对于保守治疗的患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密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患肢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要注意骨折对骨骺生长的影响。
手术治疗的患儿要注意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再移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同时,要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