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急性肺水肿
预防急性肺水肿需管理基础疾病、避免诱发因素,包括规范治疗心血管、肺部、肾脏等基础疾病,控制输液速度、避免情绪波动、防止呼吸道感染;急性肺水肿治疗包括体位调整、氧疗、药物治疗,体位调整是取坐位或半卧位等使下肢下垂,氧疗是高流量吸氧,药物有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谨慎用药和控制补液速度,儿童要选合适体位、精确控制氧流量和严格按体重算药量,孕妇用药要权衡对胎儿影响、选舒适体位并监测胎儿情况。
一、预防措施
1.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据相关研究显示,良好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急性肺水肿的发生风险。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坚持长期的呼吸功能锻炼等,以维持肺功能稳定,减少急性加重进而引发肺水肿的可能。
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炎等,要注意保护肾功能,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原则等,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增加急性肺水肿发生几率。
2.避免诱发因素
液体输入控制:对于存在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在输液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摄入量。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心脏功能和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儿童的心肺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过快过多输液易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引发急性肺水肿。一般成人输液速度不宜超过60滴/分钟,儿童需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输液速度。
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强烈的情绪激动如暴怒、过度紧张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的人群易诱发急性肺水肿。所以这类人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舒缓情绪。
防止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可加重肺部炎症反应,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同时引起发热、咳嗽等症状,导致呼吸加快,心脏负担增加,尤其对于肺部疾病患者。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若发生呼吸道感染要及时规范治疗。
二、急性肺水肿的治疗
1.体位调整
立即让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这样可使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肺水肿症状。对于不能坐起的患者,可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同时将双下肢下垂于床沿下。
2.氧疗
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升/分钟,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面罩吸氧或无创正压通气等方式,以纠正缺氧状态。高流量吸氧能提高肺泡内氧分压,改善氧合,减轻肺水肿引起的缺氧症状。
3.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迅速利尿,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轻肺水肿。
血管扩张剂:例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和小动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从而缓解肺水肿。
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多巴胺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多巴胺受体、β受体等,根据剂量不同发挥不同作用,小剂量时可扩张肾血管等,中剂量时增强心肌收缩力等,有助于改善肺水肿患者的心脏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肺水肿时,由于其心肺功能减退,对病情变化的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用药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易发生药物蓄积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补液速度的严格控制,避免输液过快加重心脏负担。
2.儿童
儿童急性肺水肿多与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肺炎等有关。在体位调整上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舒适体位。氧疗时要注意氧流量的精确控制,避免高浓度氧长时间吸入导致氧中毒等不良反应。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且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特殊禁忌的药物,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3.孕妇
孕妇发生急性肺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权衡母亲病情治疗与胎儿安全的关系。例如,某些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的使用要谨慎评估,体位调整要尽量选择对孕妇和胎儿相对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