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天花由天花病毒引起,二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预防、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水痘全年可发病,冬春季多见,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对症及抗病毒治疗;天花已被消灭,过去通过接种牛痘疫苗预防,现加强国际监测,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在水痘相关方面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1.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核心为双股DNA,有包膜,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糖蛋白刺突。人是唯一的宿主,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液和血液中,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或空气传播。
2.天花:由天花病毒引起,天花病毒是一种痘病毒,呈砖形,核心为双股DNA,无包膜,病毒抵抗力较强,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到一年半之久。传染源主要是天花患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或污染物传播。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水痘:潜伏期一般为10-21天,平均14天。发病初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疱疹持续3-5天,然后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痂脱后不留瘢痕。水痘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2.天花:潜伏期一般为12-14天(范围4-21天)。起病急,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伴有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疲乏、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持续2-4天后进入出疹期。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前臂、手,逐渐蔓延至下肢和躯干,皮疹为离心性分布,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2-3天后变为疱疹,疱疹为圆形,坚硬,表面有脐凹,周围有红晕,疱疹内容物初为清亮,后变混浊,1周左右疱疹结痂,痂脱后留有瘢痕(俗称“麻点”),这是天花与水痘在皮疹表现上的重要区别之一,天花的瘢痕明显且终身存在。
三、流行病学方面
1.水痘: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传染性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自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易感儿童接触后90%以上发病。
2.天花:在全球范围内已被消灭,最后一例天花病例发生在1977年。天花在过去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或污染物传播,传染性极强,病死率较高。
四、预防方面
1.水痘: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易感人群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免疫力,有效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对于未接种疫苗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孕妇等,可在接触后72小时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2.天花:由于天花已被消灭,目前主要是加强国际监测,防止天花病毒的再次传播。在过去,接种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牛痘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对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五、治疗方面
1.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可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等,一般在皮疹出现24小时内开始应用效果较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播散性水痘或新生儿水痘等重症患者,需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2.天花:过去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护理,保持皮肤和黏膜清洁等。由于天花已被消灭,目前已无针对天花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水痘对儿童的影响较大,儿童感染水痘后需注意隔离,避免去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防止疾病传播。对于天花,由于已消灭,儿童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相关疾病,但目前无天花相关问题。在水痘治疗中,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儿童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引起感染。
2.孕妇:孕妇感染水痘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所以孕妇若接触水痘患者需及时就医评估。而天花对孕妇的影响同样严重,但天花已不存在。孕妇在水痘治疗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水痘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危害较大,易发展为重症水痘,需加强预防和及时治疗。天花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是致命性的,但天花已消灭。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在水痘预防中需更加严格,如尽量避免接触水痘患者,必要时进行被动免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