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谷丙转氨酶高原因
宝宝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如乙肝、巨细胞、EB等病毒及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可致肝脏损伤;药物因素,像红霉素、丙戊酸钠、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具肝毒性;自身免疫性因素,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肝脏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因素,如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等;其他因素,如胆道疾病、缺氧等。家长发现宝宝谷丙转氨酶升高勿惊慌,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日常注意用药安全、个人卫生,有家族病史或特殊情况的宝宝要格外关注并定期体检,患过肝病的宝宝康复后也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都可能导致宝宝谷丙转氨酶升高。比如,乙肝病毒感染,我国是乙肝大国,母婴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如果母亲为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宝宝在围生期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就可能被感染,进而引起肝脏炎症,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在儿童肝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同样常见,宝宝在宫内或出生后感染巨细胞病毒,可累及肝脏,引发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升高。此外,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了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也常伴有肝脏损害,使谷丙转氨酶升高。
2.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导致肝脏损伤。如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伤寒,可侵犯全身各个脏器,肝脏受累时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细菌及其毒素可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在免疫力低下的宝宝中,细菌感染更容易引发肝脏损伤。
二、药物因素
宝宝生病时,可能会服用多种药物,而一些药物具有肝毒性。比如抗生素类的红霉素,它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也可能引起肝脏损害,使得谷丙转氨酶水平上升。此外,一些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剂量使用不当,在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会损伤肝细胞,引起谷丙转氨酶升高。在给宝宝用药时,家长往往因急于缓解病情而可能忽略药物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三、自身免疫性因素
当宝宝自身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可能会攻击自身的肝脏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自身免疫性肝炎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如果宝宝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那么宝宝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风险相对增加。
四、遗传代谢性因素
1.肝豆状核变性: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铜代谢障碍,过量的铜在肝脏等组织中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患儿除了肝功能异常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角膜KF环等表现。
2.糖原累积病:是一组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可导致肝脏中糖原异常累积,引起肝细胞损害,使谷丙转氨酶升高。不同类型的糖原累积病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大多在婴幼儿期就可出现肝脏肿大、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五、其他因素
1.胆道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宝宝出生后胆汁排泄受阻,胆汁淤积在肝脏内,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也可因胆汁引流不畅,引发肝脏炎症,使谷丙转氨酶升高。这类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肝脏损害和并发症。
2.缺氧因素:宝宝在出生时如果出现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情况,可导致肝细胞缺氧,造成肝脏损伤,使谷丙转氨酶升高。在宫内,如果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等引起胎儿慢性缺氧,同样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来说,当发现宝宝谷丙转氨酶升高时,不要惊慌。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配合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因为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差异很大,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宝宝的用药安全。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宝宝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使用来源不明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感染各种病原体。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宝宝,家长要更加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3.如果宝宝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由于其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损伤因素更为敏感。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细心,尽量避免可能引起肝脏损伤的因素,如避免长时间使用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预防感染等。
4.对于曾经患过肝脏疾病的宝宝,即使谷丙转氨酶已经恢复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定期复查肝功能,监测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变化,了解肝脏的恢复情况。同时,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肝脏的持续恢复和宝宝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