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会传染,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不同人群感染后情况及预防等有特点,已感染者需依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诊疗方案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期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例如,在分娩过程中,婴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或者产后通过母乳喂养,婴儿摄入含有乙肝病毒的乳汁而被感染。对于患有乙肝的育龄女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如乙肝病毒DNA载量高的孕妇可在特定孕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等,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侵入性医疗器具,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在医疗操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流程,确保安全。对于有输血史、接受过有创操作等人群,要关注乙肝相关检测。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的风险,性伴侣双方都应重视乙肝相关检测,如有一方感染,另一方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有不同病史的人群感染乙肝后的情况及预防等方面也各有特点。例如,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慢性化,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成年人中,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饮酒、经常接触可能被乙肝病毒污染的物品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输血病史、器官移植史等人群属于乙肝高危人群,更需重视乙肝相关监测。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不同情况的处理也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情况由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