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
药物性肝损伤症状多样,急性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起病急,有乏力等症状、黄疸,ALT等显著升高且比值大于2)、胆汁淤积型(以黄疸、瘙痒等为主,ALP等明显升高)、混合型(兼具两者特点);慢性起病隐匿,症状轻,有发展为肝硬化可能,老年人、儿童、有基础肝病、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风险或病情有差异。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肝细胞损伤型: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升高,一般ALT升高更为明显,通常ALT/AST比值大于2。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因特定药物引起的急性肝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ALT可升高至正常上限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胆汁淤积型:主要表现为黄疸,伴有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一些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中,ALP可升高至正常上限的3-5倍甚至更高。
混合型:同时具有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特点,既有ALT、AST升高等肝细胞损伤的表现,又有ALP、GGT升高等胆汁淤积的表现。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乏力、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能逐渐出现黄疸、肝大、脾大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对于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若出现上述非特异性症状,需警惕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肝损伤情况;儿童的肝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解毒能力较弱,使用某些药物后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较高,且症状可能相对隐匿,需密切监测。有基础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肝病,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症状可能更严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使用具有肝损伤风险的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增加,且肝损伤程度可能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