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骨折怎么治疗
第五跖骨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者,用石膏等固定4-6周;手术用于明显移位(移位超2-3毫米等)及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方式有克氏针内固定(简单但需取针)和钢板螺钉内固定(稳定但创伤稍大)。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第五跖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若骨折移位不明显,通常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因为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保守治疗能最大程度减少创伤。对于一些生活方式相对简单、活动量不大的患者,保守治疗也是可行的选择。
2.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一般需要将足部固定在功能位,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X线复查来确定。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避免因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差,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更要加强对足部的监测,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明显移位的骨折:当第五跖骨骨折移位明显,如骨折端移位超过2-3毫米或成角畸形超过10-15度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因为他们对足部功能要求较高,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足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减少后期出现足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的风险。而对于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会根据骨折情况考虑手术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如果骨折累及跖跗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关节功能,避免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对于从事需要足部精细活动工作的人群,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更需要通过手术来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
2.手术方式
克氏针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将克氏针穿过骨折端进行固定。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克氏针需要在一定时间后取出。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还在发育,克氏针内固定后需要注意克氏针的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及时取出克氏针,避免影响骨骼发育。
钢板螺钉内固定: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通过钢板和螺钉将骨折端牢固固定。这种固定方式相对稳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手术创伤相对克氏针内固定稍大。在术后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康复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