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后尿失禁原因
尿失禁的发生与妊娠与分娩相关因素、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病史相关因素有关。妊娠分娩中盆底肌肉损伤、激素变化会致尿失禁;35岁以上生育女性更易因盆底组织退变加速而发病;肥胖、产后过早劳累会增加风险;既往有盆底疾病或泌尿系统疾病史者发病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一、妊娠与分娩相关因素
1.盆底肌肉损伤:妊娠期间,子宫不断增大,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持续的压迫,使得盆底肌肉纤维发生拉伸、撕裂等损伤。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延长、胎儿较大等情况,进一步加重盆底肌肉的损伤,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从而引发尿失禁。例如,有研究表明,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发生尿失禁的风险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这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受到的机械性损伤密切相关。
2.激素变化影响: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水平相对降低。雌激素对维持尿道黏膜的完整性和盆底组织的弹性等有重要作用,产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盆底组织弹性减弱,使得控尿能力下降,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二、年龄因素
1.生育年龄影响:一般来说,生育年龄在35岁以上的女性生完孩子后发生尿失禁的几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自身的盆底组织会逐渐出现自然退变,而妊娠和分娩会进一步加速这一退变过程,使得盆底支持结构的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可能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肥胖因素:产后如果体重恢复不佳,处于肥胖状态,会增加腹部的压力,对盆底肌肉产生更大的压迫,加重盆底肌肉的负担,进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肥胖产妇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比正常体重产妇高出数倍。
2.产后过早劳累:产后如果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等,会影响盆底组织的恢复,导致盆底肌肉不能很好地修复损伤,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几率。例如,产后过早提重物等行为,会使腹压突然升高,对盆底造成不良影响。
四、病史相关因素
1.既往盆底疾病史:如果产妇既往有过盆底疾病,如盆腔脏器脱垂等,那么生完孩子后发生尿失禁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既往的盆底疾病已经对盆底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妊娠和分娩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损害,使得控尿功能更容易出现障碍。
2.泌尿系统疾病史:若产妇本身有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等,产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泌尿系统疾病可能会加重,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排尿功能的正常调节,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