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方面进行,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接触污染水、食物或患者史等;临床表现有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有抗HEVIgM、抗HEVIgG,病毒核酸检测可证实感染;影像学用于排除其他肝损伤等,需综合判断确诊。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周左右有饮用被戊型肝炎病毒(HEV)污染的水,或进食被HEV污染的未充分煮熟的食物史,或有接触戊型肝炎急性患者史。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一般人群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在HEV流行区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卫生不注意等,会增加感染几率,有戊型肝炎患者接触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
2.特殊人群:孕妇等特殊人群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特别关注其流行病学接触史情况。
二、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隐匿,成人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但都需密切观察黄疸出现及进展情况。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可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在诊断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查
抗HEVIgM:是早期诊断戊型肝炎的重要指标,发病1周内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抗HEVIgM阳性,阳性提示近期HEV感染。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抗HEVIgM出现时间和阳性率可能有一定波动,但一般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抗HEVIgG:急性期抗HEVIgG阴性,恢复期转为阳性,若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诊断为HEV感染。对于既往有过戊型肝炎感染史的人群,其抗HEVIgG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阳性,需注意与近期感染相鉴别。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或粪便中的HEVRNA,阳性可直接证实HEV感染,是确诊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可靠依据。不同样本类型的检测阳性率可能有所不同,粪便中HEVRNA检测在急性期阳性率较高,但采集和检测过程需严格规范。
四、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等情况,在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等情况。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脏超声可能无特异性改变,或表现为肝脏肿大等非特异性表现,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可能会有肝脏实质回声改变等情况,但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确诊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依据,需结合实验室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