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有哪些
急性中耳炎有全身和局部症状,治疗包括抗生素、局部及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易感染要密切观察调剂量保清洁,孕妇用药需选影响小的遵医嘱,老年人需考虑基础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监测病情
一、急性中耳炎的症状
1.全身症状:多见于儿童,常突然发生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部分儿童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更容易引发全身反应,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吃奶差等。
2.局部症状
耳痛:多为剧烈耳痛,婴幼儿常表现为拽拉耳朵、哭闹不止,尤其是在吞咽、咳嗽时耳痛可加重,这是由于中耳炎症刺激鼓膜及周围组织所致。
听力下降及耳鸣:炎症影响了声音在中耳的传导,可导致患儿出现听力减退,部分患儿可伴有耳鸣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等情况。
耳流脓:鼓膜穿孔后,外耳道会出现脓性分泌物,开始时可能为血性分泌物,随后转为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二、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如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病情及细菌药敏情况而定。
2.局部治疗
滴耳液:鼓膜穿孔前可使用酚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再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3.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高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退热(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儿童的用药剂量及禁忌),以降低体温,缓解不适。
缓解耳痛:可适当让患儿保持舒适体位,必要时可使用止痛药辅助缓解耳痛,但需谨慎选择药物及注意用药安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中耳炎较为常见且需重视。由于儿童咽鼓管短、宽且直,更容易发生感染。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耳部症状等。使用药物时需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调整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加重感染。
2.孕妇:孕妇患急性中耳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所以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权衡治疗收益与可能的风险。
3.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中耳炎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如听力情况、全身状况等,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