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分为几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甲型由HAV引起,粪-口传播,儿童青少年易感染,多数6个月内康复;乙型由HBV引起,多种途径传播,各年龄可感染,临床类型多样;丙型由HCV引起,血液传播,成人感染后慢性化率高,症状隐匿;丁型依赖HBV复制,传播途径相似,可同时或重叠感染;戊型由HEV引起,粪-口传播,青壮年发病多,孕妇病情重,多数6周内康复。
一、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体特点: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生活拥挤的地区易造成暴发流行。
2.临床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起病较急,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巩膜和皮肤黄染,肝大伴压痛等。多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康复,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体特点: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HBV是一种DNA病毒,具有嗜肝性。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等。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婴幼儿感染后易慢性化。
2.临床特点: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周-6个月。临床类型多样,包括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等。急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完全康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迁延,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体特点: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HCV是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针具、血液透析等。各年龄均可感染,成人感染后慢性化率较高。
2.临床特点:潜伏期平均为50天(15-150天),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可缓慢进展,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体特点: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2.临床特点:若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可表现为急性肝炎,部分患者可康复;若为重叠感染,可使原有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等。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1.病原体特点: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青壮年发病较多,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流产率、病死率较高。
2.临床特点:潜伏期为10-60天,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黄疸前期较长,病情较重者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孕妇,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多数患者可在6周内康复,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