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脓肿
肝脓肿是肝脏组织内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化脓性病变,病因包括细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及肝脏肿大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引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脓肿是肝脏组织内形成的化脓性病变,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炎症。
二、病因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胆道、门静脉、肝动脉或直接蔓延等途径进入肝脏引发感染。例如,胆道蛔虫症可导致胆道梗阻,细菌逆行感染肝脏;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炎、皮肤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肝脏。
2.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常见的真菌有曲霉菌、念珠菌等。
3.其他微生物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感染也可引起肝脓肿,多由肠阿米巴病继发而来,阿米巴滋养体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弛张热,体温可达38~40℃,伴有寒战。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
消化道症状: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2.体征
肝脏肿大:肝区可有压痛和叩击痛,右上腹可能触及肿大的肝脏或有压痛的肿块。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培养:若为细菌感染,血培养可能阳性,有助于明确致病菌。
肝功能:可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升高。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肝内液性暗区,有助于初步诊断和引导穿刺引流。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脓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可发现较小的脓肿。
MRI检查:对于鉴别肝脓肿与其他肝脏病变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针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抗生素;真菌感染则选用抗真菌药物。
2.引流治疗
穿刺引流:对于较小的脓肿,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将脓液抽出。
手术引流:对于较大的脓肿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脓肿可能由特殊的感染途径或机体免疫力特点导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儿童肝组织较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格外谨慎,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肝脓肿可能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抗感染治疗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因为老年人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肝脓肿治疗难度较大,需要更积极地控制基础疾病,加强抗感染治疗,并且要注意预防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