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传染
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甲型、戊型肝炎前驱期有类似感冒症状后出现黄疸等,急性乙型、丙型肝炎症状表现不同;慢性肝炎有乏力等多种症状且病情反复有特殊表现。其传播途径方面,甲、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型主要经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且患者体内病毒载量越高传染性越强,可通过检测病毒载量评估传染性。
一、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甲型和戊型肝炎
前驱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类似感冒。随后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部分患者有肝区隐痛。儿童感染甲型肝炎时,症状相对较轻,黄疸发生率较低;而老年人感染戊型肝炎时,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出现极度乏力、腹胀、尿量减少等更严重表现。
2.乙型和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隐匿,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缺乏、厌油等非特异性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乙肝相关指标异常。急性丙型肝炎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患者可出现乏力、疲倦、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病情反复者可能有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等表现。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长期患病会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不同年龄的慢性肝炎患者在症状严重程度上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而使症状更不典型。
二、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
(一)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甲型肝炎病毒或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例如,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水源被患者粪便污染后,人群饮用会导致感染。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餐具等也可传播,但一般为散发性发病。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在家庭或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更容易因密切接触而感染甲型肝炎。
2.乙型和丙型肝炎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母婴传播也是重要途径,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性接触传播也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之一,与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感染风险增加。不同性别在性接触传播方面风险类似,但需注意性活跃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慢性感染者的家庭成员中,由于密切生活接触,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含有少量血液的物品,也有一定感染风险。
(二)传染性强弱与病毒载量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越高,传染性越强。例如,乙肝病毒DNA定量高的患者,其血液、体液中含有的病毒数量多,传播给他人的可能性越大。丙型肝炎病毒RNA载量高的患者,传染性也较强。在临床诊疗中,通过检测病毒载量来评估传染性的高低,对于预防病毒传播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类型肝炎病毒的病毒载量检测指标不同,乙肝检测乙肝病毒DNA,丙肝检测丙肝病毒RNA,通过定量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判断传染性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