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超6个月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有症状者,诊断靠血清学、病毒学、肝功能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抗病毒、保肝抗炎治疗,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需长期管理定期复查。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而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一、病因
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新生儿时期感染HBV,约9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儿童及成人期感染HBV,仅约5%-1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生活中与HB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携带者: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正常,但HBV标志物呈阳性。
2.有症状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肝硬化相关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长期慢性乙肝还可能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三、诊断
1.血清学检查:检测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若HBsAg、HBeAg、抗-HBc阳性,即为“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为“小三阳”,提示HBV感染状态。
2.病毒学检查:HBVD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水平,数值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
3.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如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可反映肝脏炎症损伤及合成功能情况,转氨酶升高等提示肝脏有炎症活动。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
2.抗病毒治疗:符合指征的患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等因素来确定。
3.保肝抗炎治疗:对于有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保肝抗炎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辅助改善肝脏炎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HBV感染孕妇可通过母婴传播将病毒传给胎儿,需在孕期进行母婴阻断预防,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2.儿童:儿童感染HBV后,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慢性化,需密切监测病情,根据病情及时给予相应干预,且儿童用药需尤其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相关措施,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
3.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清除能力下降,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肝毒性等,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需要长期管理,患者应定期复查,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以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