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什么病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诊断可通过体格检查及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
一、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定义
退行性膝关节炎又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磨损以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它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膝关节软骨受到损伤、关节软骨下骨的力学性能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关节病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软骨的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磨损。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发生退行性膝关节炎的风险逐渐增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减缓,修复能力下降。
2.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关节软骨的代谢和关节的稳定性,相对男性更容易患退行性膝关节炎。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男性在长期过度使用膝关节等情况下也可能患病。
3.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运动或不当运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爬山等)的人群,膝关节软骨受到的磨损增加,容易引发退行性膝关节炎。例如,经常爬山的人群,膝关节在上下坡过程中承受的压力较大,软骨磨损更为严重。
肥胖因素: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导致关节软骨承受过大的压力,加速软骨的退变和磨损。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越高,患退行性膝关节炎的风险越大。
4.病史因素: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如骨折、韧带损伤等)的人群,膝关节的结构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后期发生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概率比没有外伤史的人群高。例如,曾经发生过膝关节骨折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关节面可能不平整,导致关节软骨受力不均匀,容易引发退变。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多表现为膝关节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可能在静止时也会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等。
2.关节肿胀:膝关节可能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关节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反应,导致滑膜积液增多。
3.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感觉膝关节活动不灵活,屈伸困难,尤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会有明显的僵硬感,活动一段时间后僵硬感会有所缓解,但活动范围仍可能受限。
4.关节畸形: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膝关节畸形,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膝关节的压痛部位、活动范围、有无畸形等。例如,检查膝关节的浮髌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关节积液。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退行性膝关节炎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到膝关节软骨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表现,有助于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