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的区别
骨质增生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与关节老化等有关,不同部位表现不同,影像学X线等可见骨赘,治疗以缓解症状等为主;骨质疏松是骨量低下等的全身性骨病,早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骨痛等表现,X线中晚期有变化,DXA是金标准,治疗需补充钙剂等及调整生活方式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骨质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又称骨刺,是人体为适应力的变化,维持机体平衡,关节软骨磨损、破坏,引发骨质代偿性增生的现象,多与关节老化、损伤、劳损等有关,常见于中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长期关节过度使用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2.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机制与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等有关,绝经后女性、老年人、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有家族遗传史等人群易患。
二、临床表现
1.骨质增生:不同部位的骨质增生表现不同,如颈椎骨质增生可能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等;腰椎骨质增生可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等;膝关节骨质增生会有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可伴有关节摩擦音等。症状轻重与增生部位、程度有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相关不适。
2.骨质疏松: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还可出现身高缩短、驼背,严重者易发生骨折,骨折常见部位有脊柱、髋部、腕部等,骨折发生与骨量降低、骨强度下降有关,轻微外力即可引发。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1.骨质增生:X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骨质密度一般正常或增高,CT、MRI检查可更清晰显示增生部位、大小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
2.骨质疏松:X线检查早期无明显变化,中晚期可见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等;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可准确测量骨密度,反映骨量情况,T值是判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T值≥-1为正常,-2.5<T值<-1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
四、治疗原则
1.骨质增生:以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为主,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牵引等,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也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去除增生的骨质,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2.骨质疏松:主要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常用药物有钙剂(如碳酸钙等)、维生素D制剂等;还可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等;同时,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等,以降低骨折风险。特殊人群如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激素替代治疗,但需权衡利弊;老年人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