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会不会传染给宝宝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母婴传播是主要途径,分宫内、产时、产后传播;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孕期需监测指标,病毒载量高时可服抗病毒药降风险;新生儿要12小时内尽早联合免疫,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病毒载量低且新生儿完成联合免疫可谨慎母乳喂养;乙肝病毒阳性母亲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定期复查,宝宝要监测乙肝标志物、避免血液暴露和增强免疫力,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母亲应遵医嘱保障宝宝健康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会传染给宝宝的,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又可细分为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传播约占母婴传播的5%-10%,主要是通过胎盘屏障使乙肝病毒从母体传给胎儿;产时传播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母体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产后传播主要是通过母乳喂养及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传播。
二、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的措施
1.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孕期管理
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在孕期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指标。一般来说,当乙肝病毒DNA载量较高时(如大于2×10?IU/ml),可在医生评估后于妊娠24-28周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等,以降低母体内乙肝病毒的载量,从而减少宫内传播的风险。
2.新生儿的阻断措施
联合免疫:新生儿出生后应在12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剂量为10μg,之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剂和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通过这种联合免疫策略,可使90%以上的新生儿免受乙肝病毒感染。
母乳喂养的考量:对于乙肝病毒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且新生儿已完成联合免疫的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但需要注意乳头有无破损等情况。如果乳头有破损,应避免母乳喂养;若乳头完整,可在严格消毒等措施下谨慎进行母乳喂养,但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情况,定期监测婴儿的乙肝标志物等。
三、特殊人群(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及宝宝)的注意事项
1.乙肝病毒阳性母亲
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宝宝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出血的物品,防止通过血液传播乙肝病毒给宝宝。同时,要定期复查自身的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2.宝宝
宝宝在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后,要定期监测乙肝标志物,以确定是否产生了保护性抗体。如果宝宝没有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可能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另外,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血液暴露风险,如避免受伤后接触他人血液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
总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存在传染给宝宝的可能性,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孕期管理和新生儿联合免疫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乙肝病毒阳性母亲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进行相关操作,以保障宝宝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