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有多种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及丙肝母婴传播)、性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一般密切接触),不同传播途径有其特点及相应防范措施,如输血及血制品传播需重视献血者筛查,乙肝母婴传播可通过母婴阻断措施降低几率,性活跃人群需注意安全性行为,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中要留意可能沾染病毒的物品等。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如果输入了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就有可能感染病毒性肝炎。例如,在过去医疗条件不够完善时,曾有因输入污染血液而引发大规模肝炎感染的情况。从科学研究来看,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通过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情况大幅减少,但仍需重视献血者的筛查等环节来避免。对于有输血史的人群,尤其是既往输血后出现不适症状的,需要关注是否感染病毒性肝炎。
2.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传播:当皮肤有破损时,接触了含有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血液,病毒可通过破损处侵入人体。比如,静脉药瘾者共用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注射器上残留的含有病毒的血液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从而引发感染。在静脉药瘾人群中,这是较为重要的传播途径,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共用注射器等可能接触血液的高危行为。
二、母婴传播
1.垂直传播:
乙肝母婴传播: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宫内感染约占5%-10%,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分娩时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占传播的大部分;产后通过母乳喂养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但随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应用,母婴传播的几率已大大降低。对于乙肝病毒阳性的孕妇,需要在孕期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给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丙肝母婴传播:丙肝母婴传播的几率相对较低,约为5%-10%,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的血液而感染。对于丙肝病毒阳性的孕妇,也需要关注分娩过程中的防护等措施来降低婴儿感染风险。
三、性传播
1.性接触传播: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如艾滋病病毒合并乙肝或丙肝感染时,性传播的风险增加。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时的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而导致感染。在性活跃人群中,尤其是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需要注意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四、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1.一般密切接触:在一些情况下,如与病毒性肝炎患者长期密切生活在一起,如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人患乙肝或丙肝,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如果自身皮肤或黏膜有破损,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人患乙肝,其使用过的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沾染血液,其他人接触后如果有破损皮肤就易感染。但一般的社交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非共用餐具且口腔无破损等情况)等通常不会传播病毒性肝炎。不过对于有皮肤破损或口腔黏膜破损的人,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时仍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