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肝损伤是什么意思
化学性肝损伤是由化学性有害因素引起肝脏损伤,其机制复杂,有常见表现,职业暴露人群和药物使用者是高危人群,职业暴露人群要遵守防护规定、定期检查,药物使用者要遵医嘱用药、关注自身症状,不同人群用药需注意。
相关机制
化学性物质导致肝损伤的机制较为复杂。一方面,化学物质可能直接与肝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结合,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例如,一些亲电子的化学物质可以与肝细胞内的含巯基的酶结合,使其活性丧失,影响肝脏的生物转化等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可引发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这些自由基会攻击肝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受损,进而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坏死等。此外,化学性物质还可能通过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细胞对肝细胞的攻击,间接引起肝损伤。
化学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右上腹不适或隐痛等表现。如果是急性的化学性肝损伤,症状可能较为突然且相对明显;慢性的化学性肝损伤症状可能相对隐匿,逐渐出现上述不适。
实验室检查异常:血清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通常会升高,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此外,血清胆红素也可能升高,反映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等也可能发生改变,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损伤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影响凝血功能。
化学性肝损伤的高危人群及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
职业暴露人群:如从事化工生产、制药等行业的工人,他们长期接触各类化学物质,接触化学性肝损伤物质的机会较多。例如,在化工生产中,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工人可能会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接触等途径接触到有毒化学物质,增加肝损伤风险。
药物使用者: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如一些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等,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例如,抗结核药异烟肼在部分患者体内可能引起肝损伤,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诱发免疫反应等有关。
注意事项
对于职业暴露人群,应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如正确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避免不必要的皮肤接触和吸入有毒化学物质。工作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监测肝功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肝损伤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药物使用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疗程。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出现乏力、黄疸等可疑肝损伤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易受到药物等化学性因素的肝损伤影响,应更加谨慎用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孕妇在用药时更需格外小心,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同时也可能对孕妇自身肝脏造成损伤,需在医生综合评估后权衡利弊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