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的分类
尿失禁可按发病机制分为真性、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尿失禁,按年龄分为儿童、成年、老年尿失禁。真性尿失禁因尿道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致尿液持续流出;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漏尿,多见于经产妇;急迫性尿失禁是伴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排尿,由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等引起;混合性尿失禁是两种或以上类型并存。儿童尿失禁少见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成年尿失禁原因多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比例高,男性与前列腺疾病等相关;老年尿失禁发生率高与生理衰退、合并慢性疾病等有关,需注意皮肤护理及针对病因干预
一、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1.真性尿失禁:又称完全性尿失禁,是由于尿道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等导致尿道阻力完全丧失,膀胱内不能储存尿液,表现为尿液持续不断地从尿道流出。例如,尿道外伤、手术损伤尿道括约肌可引起真性尿失禁,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影响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支配也可导致。
2.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次分娩的女性,由于盆底肌肉松弛,尿道周围支持结构薄弱,腹压增加时尿道关闭压下降导致尿液漏出。其发生与年龄、生育史、肥胖等因素相关,年龄增长会使盆底组织退行性变,生育次数多会损伤盆底肌肉,肥胖会增加腹压等都可能加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3.急迫性尿失禁:伴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排尿,常由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出口梗阻等原因引起。例如,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由于逼尿肌异常收缩,导致出现强烈尿意后迅速出现排尿。其发病与年龄有关,老年人膀胱功能减退可能增加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几率,同时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也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调控,引发急迫性尿失禁。
4.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尿失禁,如压力性尿失禁合并急迫性尿失禁。这类患者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盆底功能障碍、年龄增长、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交织,导致多种尿失禁类型同时存在。
二、根据年龄分类
1.儿童尿失禁:儿童尿失禁相对少见,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有关。例如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尿失禁,对于儿童尿失禁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排查先天性疾病,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都可能对其未来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2.成年尿失禁:成年尿失禁原因多样,如压力性尿失禁在经产妇中较为常见,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与成年后的泌尿系统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有关。成年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及生育等因素,成年尿失禁中压力性尿失禁比例相对较高;成年男性尿失禁可能与前列腺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相关,如前列腺增生可能导致膀胱出口梗阻,进而引起尿失禁。
3.老年尿失禁:老年尿失禁发生率较高,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密切相关。老年人盆底肌肉松弛更为明显,膀胱功能减退,同时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脑血管疾病可影响排尿中枢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老年尿失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因为长期尿失禁易导致皮肤破溃感染,同时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干预,如针对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进行合理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