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
急性中耳炎有局部症状如耳痛、听力下降及耳鸣、耳流脓,还有全身症状如小儿发热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后用不同药物)、手术治疗(鼓膜切开术、乳突切开术等),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治疗期间要注意多方面护理促进恢复
一、急性中耳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耳痛: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耳痛,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烦躁,拉扯或频繁触摸耳朵,儿童及成人可诉说耳内刺痛、胀痛等,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或牙齿,一般在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可明显减轻。
听力下降及耳鸣:可伴有听力减退、耳鸣,开始时可能不被察觉,当炎症累及中耳传音结构时会出现听力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调耳鸣。
耳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始为血性分泌物,随后可变为脓性分泌物。
2.全身症状:
发热:小儿较为常见,体温可高达38℃-40℃,可伴有寒战、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成人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低热或无明显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对发热的耐受和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成人则相对更能耐受一定程度的发热,但也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全身状况。
二、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常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若考虑细菌感染,可选用合适的头孢类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药品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代谢等情况不同,需谨慎选择。
糖皮质激素:在某些情况下,如病情较重伴有严重耳痛、高热等,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但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更加谨慎评估。
2.局部治疗:
耳部用药:鼓膜穿孔前可使用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再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不同阶段耳部用药的选择和操作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避免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3.手术治疗:
鼓膜切开术:适用于鼓膜穿孔引流不畅、全身症状较重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的患者,通过切开鼓膜,促进脓液引流,缓解症状。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要充分考虑儿童耳部解剖特点等因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乳突切开术:若出现乳突气房融合、蓄脓等情况,可能需要行乳突切开术,清除病变组织。这是一种相对较复杂的手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该手术以及手术时机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观察体温、耳部症状及全身状况,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和护理原则;对于孕妇,使用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充分评估治疗收益和风险;对于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同时,无论何种人群,在治疗期间都应注意休息,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饮食宜清淡,加强营养,以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