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表现
股骨头缺血坏死主要有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跛行、肌肉萎缩等表现,疼痛多始于腹股沟区可放射,程度随病情加重,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伴异常表现,跛行因疼痛受限且与病情相关,肌肉萎缩累及周围肌肉并加重关节功能障碍及病情进展。
一、疼痛
1.疼痛部位:多始于腹股沟区,可放射至臀部或膝关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其疼痛出现的时间和部位可能与酒精对股骨头血供的影响相关;有髋部外伤史的患者,疼痛可能在外伤后逐渐显现且部位相对固定。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或刺痛,活动后往往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
2.疼痛程度变化:早期疼痛较轻,随着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加重,疼痛会逐渐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站立等日常活动,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行走等,成人则更多以主观感受的疼痛加剧影响生活质量来体现。
二、关节活动受限
1.活动范围减小:患者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疼痛和活动受限表现为步态异常,如跛行等;女性患者可能因妊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在病情进展时关节活动受限对日常家务劳动等产生更明显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关节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例如,正常髋关节屈曲可达到130°-140°,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可能屈曲角度明显减小。
2.活动时的异常表现:在活动关节时,可能会出现卡顿感、摩擦感等,这是由于股骨头坏死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关节软骨损伤等原因引起,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者,关节活动受限后恢复活动时的异常感觉可能更明显,因为其关节长期处于相对不活动状态,软骨等组织适应性较差。
三、跛行
1.跛行表现: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由于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异常。儿童患者跛行可能较为明显,容易被家长发现,可能表现为鸭子步态等;成人患者跛行则多因疼痛不敢正常负重行走所致,不同性别患者跛行对其社交、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女性可能更在意跛行对自身形象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心理压力。
2.跛行程度与病情关系:跛行程度往往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跛行可能越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跛行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行走距离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因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在跛行的同时还会伴有足部感觉异常等表现,进一步影响其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四、肌肉萎缩
1.肌肉萎缩部位及表现:受累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出现萎缩,常见的有股四头肌等。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萎缩可能相对更易察觉,因为其肌肉基础相对较弱;女性患者在妊娠、产后等特殊时期,若出现肌肉萎缩可能与营养、活动等因素有关;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更容易发生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且恢复相对困难,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关节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2.肌肉萎缩与病情发展的关联:肌肉萎缩会导致髋关节的稳定性下降,进一步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加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情的进展,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本身肌肉量相对较少,发生肌肉萎缩后对关节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而经常运动的患者,若发生肌肉萎缩则提示病情可能已较为严重,需要更加重视康复等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