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和荨麻疹有什么区别
丘疹性荨麻疹和荨麻疹的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丘疹性荨麻疹多与昆虫叮咬有关,儿童青少年多见,夏秋高发,表现为暴露部位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伴水疱等;荨麻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各年龄段可发病,表现为皮肤风团等。诊断时丘疹性荨麻疹需与水痘鉴别,荨麻疹需与血管性水肿鉴别。治疗上丘疹性荨麻疹以局部对症治疗为主,荨麻疹需去除病因并依病情采取相应治疗。预防上丘疹性荨麻疹要注意环境卫生等,荨麻疹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丘疹性荨麻疹:也称为婴儿苔藓或小儿荨麻疹性苔藓、急性单纯性痒疹,多与昆虫叮咬有关,常见的叮咬昆虫有跳蚤、虱、螨、蠓、臭虫等,昆虫叮咬人体注入唾液,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夏秋季节高发。
2.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如食物(鱼虾、蛋类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类等)、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花粉、动物皮屑等)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1.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暴露部位,如躯干、四肢伸侧等,皮疹为纺锤形或圆形风团样丘疹,直径1-2cm,中心常有小水疱,有的可为大疱,皮疹成批出现,新旧皮疹同时存在,瘙痒剧烈,一般无全身症状,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儿童由于皮肤较薄嫩,皮疹往往更明显,且搔抓后更易出现感染等情况。
2.荨麻疹: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发作时间不定,风团此起彼伏,一般数小时内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累及喉头黏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在病情变化时需更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呼吸道梗阻等严重情况。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好发于儿童,夏秋季节,皮疹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心有小水疱等,一般不难诊断,需与水痘鉴别,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皮疹种类多,有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等,而丘疹性荨麻疹无水疱、结痂等表现。
2.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风团表现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进行诊断,需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累及皮肤深层,表现为局限性肿胀,肤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亮,一般无瘙痒或轻度瘙痒,持续1-3天可消退。
四、治疗原则
1.丘疹性荨麻疹:以局部对症治疗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有感染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合并感染可适当口服抗生素,儿童用药需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2.荨麻疹:首先去除病因,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治疗措施,轻症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重症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年龄适应性及剂量计算。
五、预防措施
1.丘疹性荨麻疹: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蚊虫,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宠物及花草等易招引昆虫的物品,勤换洗衣物被褥。
2.荨麻疹: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避免食用该食物,注意气候变化对皮肤的影响,儿童要注意饮食均衡,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