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检查
肝硬化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病毒学、血清学标志物等检查;影像学检查包含腹部超声、CT、MRI等;内镜检查有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各检查有不同观察重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血清白蛋白:肝硬化时肝细胞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其水平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若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储备功能减退。
血清球蛋白:多有不同程度升高,主要是γ-球蛋白升高,与机体免疫功能亢进有关。
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可不同程度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若肝细胞广泛坏死,AST升高更为明显。
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提示肝细胞黄疸或胆汁淤积。
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这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有关。
2.病毒学检查
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需检测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乙肝病毒DNA定量,以明确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及复制情况;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需检测丙肝抗体、丙肝病毒RNA定量,以确定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程度。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病毒学检查结果意义相同,但儿童感染乙肝、丙肝的途径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乙肝多为母婴传播,丙肝多为输血或血制品等途径感染,在病史采集时需特别关注相关感染途径信息。
3.血清学标志物检查
甲胎蛋白(AFP):肝硬化患者AFP可有轻度升高,若AFP明显升高,需警惕合并原发性肝癌的可能,不同年龄人群AFP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AFP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年龄阶段参考范围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硬化时可见肝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门静脉内径增宽(>13mm)、脾大(脾厚>40mm或脾长>120mm)、腹水等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饮酒者,超声检查时更易发现肝脏实质回声改变等肝硬化表现;有乙肝病史者超声检查需重点关注肝脏形态及门静脉等情况。
2.CT检查
能更清晰显示肝脏形态、结构,可发现肝硬化的肝脏体积变化、肝叶比例失调等,还可发现有无肝癌等并发症。对于肥胖患者,CT检查时需注意扫描参数调整以获得清晰图像;有肾功能不全病史者需谨慎使用含碘对比剂进行增强CT检查。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肝脏病变的分辨率较高,能更准确判断肝脏形态、有无结节等情况,磁共振弹性成像还可用于评估肝脏硬度,辅助诊断肝硬化及判断肝硬化程度。不同年龄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根据年龄调整检查配合方式,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以完成检查。
三、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
可观察食管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及其程度,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常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根据曲张静脉的形态、出血风险等进行分级。对于有饮酒史且怀疑肝硬化的患者,胃镜检查能早期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预防出血等并发症;有乙肝病史患者胃镜检查也需关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结肠镜检查
对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患者,可观察肠道黏膜情况,了解有无肠道静脉曲张等病变。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便秘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做好肠道准备,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评估出血风险并做好相应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