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肝细胞性黄疸由肝细胞受损致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引起,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浅黄色至深黄色伴可能瘙痒、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及原发病相关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早期轻度增高后变化,转氨酶明显升高,慢性患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比值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病毒性肝炎致者可检到相应病毒标志物,自身免疫性肝病致者可检到自身抗体等。
一、临床表现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出现的黄疸。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方面特点:
皮肤黏膜表现:患者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黄色,部分患者可伴有皮肤瘙痒,这是因为血中胆盐浓度升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所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长期瘙痒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老年患者皮肤干燥,瘙痒可能更明显。
全身表现:因肝细胞受损,患者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不振、不愿活动等;成年患者可能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有乙肝病史的患者可能有肝区隐痛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特点
(一)血清胆红素测定
总胆红素(TBil):升高,一般在17.1~342μmol/L之间,这是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均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蓄积。
直接胆红素(DBil):也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可反映肝细胞性黄疸的特点,一般直接胆红素升高幅度相对总胆红素升高幅度有一定比例变化。
(二)尿胆红素和尿胆原
尿胆红素:阳性,因为肝细胞受损,不能将间接胆红素正常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且受损肝细胞对直接胆红素的排泌功能也出现障碍,导致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经肾脏滤过随尿排出。
尿胆原:早期轻度增高,随着病情进展,因肝内淤胆时,尿胆原可明显增高,当肝细胞严重受损时,肠肝循环被阻断,尿胆原可减少。不同年龄患者尿胆原变化可能受肝细胞受损程度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需结合其生长发育情况及原发病综合判断。
(三)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入血,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不同年龄患者升高程度可能因肝细胞受损的病因、程度等不同而有差异,儿童患者需警惕是否为病毒性肝炎等病因导致的肝细胞损伤。
白蛋白:慢性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减退,而球蛋白合成增加,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储备功能受到影响,老年患者因肝脏储备功能本身下降,可能更易出现白蛋白降低等情况。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因为肝细胞受损影响了凝血因子的合成,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密切关注凝血功能变化,尤其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时,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四)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查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可检测到相应的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阳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感染不同肝炎病毒的情况不同,儿童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乙肝病毒等,需针对性进行相关检测以明确病因。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可检测自身抗体等,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阳性,有助于明确病因,不同性别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可能有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