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怎么传染
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及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传播)、母婴传播(乙肝、丙肝各有不同传播情况及干预要点)、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易致传播,混乱性行为者风险高)、密切接触传播(日常生活及家庭内密切接触可能传播,如共用个人物品等)。
一、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在过去医疗条件不完善时,曾有因输入被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情况。例如,乙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当健康人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后,就有可能被感染。现代严格的献血员筛查等措施已大大降低了因输血感染的风险,但仍需重视。从年龄角度看,所有人群都可能因输入污染血液而感染,但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等防御机制相对不完善,若感染风险存在,更易受影响;从生活方式角度,有接受输血史、使用血制品史的人群需格外注意;从病史角度,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等需要频繁输血的患者是高危人群。
2.破损皮肤黏膜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常见的通过破损皮肤黏膜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途径。吸毒者共用被肝炎病毒污染的注射器,病毒会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此外,一些不正规的牙科治疗、美容操作(如纹眉、纹身等),如果器械未严格消毒,也可能导致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其接触可能导致皮肤破损且未消毒的危险场景;女性在进行美容操作时要选择正规机构;有吸毒史的人群需彻底戒毒并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二)母婴传播
1.乙肝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在母婴垂直传播,主要包括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感染约占5%-10%,可能是通过胎盘屏障;产时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占40%-60%,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产后传播主要是通过母乳喂养及密切接触传播。对于孕妇,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在孕期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妊娠后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儿童时期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后,若未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会发展为慢性乙肝;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考虑生育时,应遵循专业医生的母婴阻断指导。
2.丙肝母婴传播: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相对乙肝较低,但也存在。母亲为丙肝病毒感染者时,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血液等可能导致感染。对于有丙肝感染史的孕妇,需要评估母婴传播风险,并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降低新生儿感染几率。
(三)性传播
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不同性别在性传播中风险无本质差异,但有多个性伴侣、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有混乱性行为史的人群要注意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减少病毒性肝炎通过性传播的风险。
(四)密切接触传播
1.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在一些家庭中,若家庭成员中有病毒性肝炎患者,共同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可能导致传播。例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时的病毒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在密切接触中传播,尤其是当健康人皮肤或黏膜有微小破损时。对于儿童来说,家庭中有病毒性肝炎患者时,要避免共用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物品;对于成年人,也应注意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过度亲密接触导致病毒传播。
2.家庭内日常生活接触: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家庭成员间卫生习惯不良的家庭中,密切接触传播的风险更高。比如,一起吃饭时,如果感染者的唾液污染了餐具等,健康人接触后可能感染,但一般这种情况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不过仍需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