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什么原因
肝损伤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药物因素(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可致肝损伤)、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引发酒精性肝病)、病毒因素(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可致肝损伤)、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致肝脏炎症损伤)、代谢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因肥胖、糖尿病相关因素引发肝损伤)、遗传因素(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性代谢病致肝损伤)、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可致肝损伤)。
一、药物因素
(一)常见引发肝损伤的药物类别
1.抗感染药物:某些抗生素如异烟肼,有研究表明,使用异烟肼治疗结核病的患者中,约有1-1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也可能导致肝损伤,影响肝细胞的代谢功能等。
2.解热镇痛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引发肝损伤的药物之一,正常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代谢为无毒物质,但过量服用时,其代谢中间产物会损伤肝细胞,长期或过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也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负担,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二、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等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引发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等,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
三、病毒因素
(一)病毒性肝炎病毒
1.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可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若病情迁延不愈,可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全球约有2.57亿人感染乙肝病毒。
2.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后,约50-85%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为慢性丙肝,进而引起肝损伤,慢性丙肝患者中约20-30%会发展为肝硬化,部分患者还可能进展为肝癌,丙型肝炎在全球的感染人数也较多。
四、自身免疫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持续的炎症损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有关,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病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五、代谢因素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肥胖相关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度堆积,尤其是肝脏内脂肪沉积,可引发肝损伤。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肝脏的脂质代谢等,使得脂肪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等,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糖尿病相关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也容易出现肝脏脂肪沉积和肝损伤。高血糖状态下,机体的脂质代谢异常,过多的脂肪酸进入肝脏并沉积,同时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增加了肝损伤的发生风险。
六、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可导致肝损伤,如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铜在肝脏等组织中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以及肝脏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
(二)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也可能引发肝损伤,如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后通过肝脏代谢,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一些职业暴露人群中,如化工厂工人等,若长期接触相关化学毒物,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