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是什么病
尿失禁是尿液不自主从尿道流出的病症,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充溢性、功能性尿失禁等类型,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会影响生活质量,患者需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情况,采取如盆底肌训练、控制体重、治疗基础疾病、皮肤护理等相应措施应对。
一、分类及特点
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流出。多见于经产妇、绝经后女性等。这是因为盆底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原因,使得腹压增加时无法有效阻挡尿液流出。例如,一位多次分娩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和盆底组织退变,可能逐渐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在咳嗽时就会有尿液不自主流出。
急迫性尿失禁:有强烈的尿意后,很快就发生尿失禁。常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有关,膀胱的不自主收缩导致突然产生强烈尿意而无法控制排尿。比如,一些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可能会在刚有尿意时就迅速出现尿失禁情况,严重影响生活。
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具有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特点,两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
充溢性尿失禁:由于膀胱过度充盈,尿液不自主溢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尿道梗阻,导致膀胱排空障碍,尿液潴留,膀胱内压力升高超过尿道阻力时就会出现尿液溢出。例如,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充溢性尿失禁,表现为尿液间断流出或持续滴沥。
功能性尿失禁:患者有排尿的意愿,但由于身体功能障碍等原因无法自主控制排尿。比如,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可能因为无法准确感知尿意或不能顺利到达厕所而发生尿失禁。
二、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盆底肌肉、尿道括约肌等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尿失禁。例如,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阻力降低,增加尿失禁发生风险;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增加,也与充溢性尿失禁相关。
性别因素: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如尿道短、妊娠分娩等因素,相对男性更容易发生尿失禁。尤其是经产妇,妊娠和分娩过程可能损伤盆底组织,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几率。而男性尿失禁多与前列腺疾病、尿道狭窄等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会影响肺部功能,增加咳嗽频率,长期慢性咳嗽可导致腹压增加,诱发压力性尿失禁;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增加腹压,也容易引发尿失禁;长期大量饮水、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饮品,可能刺激膀胱,导致尿频、尿急,增加尿失禁发生可能。
病史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的患者,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盆腔手术史(如子宫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等)可能损伤盆底组织或尿道,从而引发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也可能刺激膀胱,导致膀胱功能不稳定,增加尿失禁风险。
三、对生活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尿失禁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多方面影响,如造成社交障碍,患者因担心尿失禁而避免社交活动;影响心理健康,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还可能导致皮肤问题,长期尿液刺激会引起会阴部皮肤红肿、瘙痒、破溃等。对于尿失禁患者,首先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流动力学检查、尿常规等)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非药物干预方面,盆底肌训练是常见的方法,无论是压力性尿失禁还是其他类型尿失禁,都可以通过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训练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患者,建议合理控制体重;有慢性咳嗽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咳嗽等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皮肤并发症;对于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要加强照护,帮助其及时排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