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区别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损伤的修复反应,致病因素致肝星状细胞激活合成过多细胞外基质沉积,早期症状非特异;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肝脏正常结构破坏,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明显表现。肝纤维化诊断用血清学指标和瞬时弹性成像等,治疗针对病因,部分可逆转;肝硬化靠影像学等诊断,无特效根治法,针对并发症处理,预后差,早期治肝纤维化对阻止肝硬化重要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1.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于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主要是各种致病因素持续损伤肝脏,导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其病理机制是肝星状细胞被激活,合成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等,沉积于肝组织中,但此时肝脏的基本结构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例如,长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病毒持续刺激肝细胞,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促使肝星状细胞活化,进而导致肝纤维化形成。
2.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此时肝脏的正常结构被完全破坏,形成假小叶等典型病理改变。是在肝纤维化基础上,肝细胞大量坏死、再生,肝脏质地变硬,结构紊乱。例如,慢性乙肝、丙肝等疾病若未能有效控制,肝纤维化不断进展,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1.肝纤维化:早期通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这是因为肝脏的代偿功能较强,在肝纤维化阶段肝脏的功能还能基本维持正常,所以症状不典型。年龄较大且有长期肝病病史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忽视早期的乏力等症状,而年轻人群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酗酒等)也可能逐渐出现肝纤维化相关表现。
2.肝硬化: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一系列较为明显的症状。如肝功能减退相关表现:乏力、消瘦、面色晦暗、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腹部膨隆)、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紫癜等);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脾大、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减少等)。对于有长期乙肝病史的人群,若出现上述明显症状,需高度警惕肝硬化的可能。女性在肝硬化出现雌激素灭活障碍时,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肝纤维化:常用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是一种常用的无创诊断方法,通过检测肝脏硬度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于肥胖人群,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为脂肪组织的声波传播可能干扰检测结果。
2.肝硬化: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MRI等可以发现肝脏形态、大小、质地的改变,如肝脏缩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等。胃镜检查可以明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程度。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
四、治疗与预后
1.肝纤维化: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纤维化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等),酒精性肝纤维化需戒酒等。通过去除病因,肝纤维化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年轻患者且病因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肝纤维化逆转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年龄较大、病因难以完全去除的患者,肝纤维化可能逐渐进展。
2.肝硬化: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如针对腹水进行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治疗;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进行止血、预防再出血等治疗。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晚期可能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但积极控制病因、防治并发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对于有基础肝病的人群,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对于阻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