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失禁如何治疗
尿失禁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训练(通过有意识收缩放松盆底肌增强力量控制,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至少3个月见效,有相关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膀胱训练(逐渐延长排尿间隔训练膀胱容量和控制能力,有操作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增强盆底肌收缩功能,有操作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手术治疗有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通过放置悬吊材料支撑尿道中段改善症状,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有不同年龄注意事项和手术过程)、膀胱颈悬吊术(悬吊膀胱颈提升位置增强尿道闭合功能,对部分患者适用,有年龄等注意事项和手术过程)。
一、非手术治疗
1.盆底肌训练
原理:通过有意识的盆底肌收缩和放松训练,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控制能力。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有效改善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一般建议每天进行3次,每次持续10-15分钟,持续至少3个月可见成效。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盆底肌训练的方法相似,但年轻女性可能更容易坚持训练并获得较好效果,而中老年女性由于可能存在肌肉弹性下降等问题,需要更长期的坚持。生活方式方面,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等增加腹压的行为有助于盆底肌训练的效果巩固。有盆底肌损伤病史的女性更应重视盆底肌训练。
具体操作:患者可取坐位、卧位或站位,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尿时的肌肉收缩),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进行。
2.膀胱训练
原理: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训练膀胱增加容量,改善排尿控制能力。研究显示,膀胱训练对部分尿失禁患者有效。一般从每小时排尿一次开始,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目标是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年龄较小的女性进行膀胱训练时可能需要家长协助监督,根据其膀胱发育情况逐步调整排尿间隔。生活方式中,避免睡前大量饮水等可能影响膀胱训练效果的行为。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病史的女性适合进行膀胱训练。
具体操作:记录排尿时间,逐渐延长两次排尿之间的时间间隔。
3.电刺激治疗
原理:利用电流刺激盆底神经和肌肉,增强盆底肌的收缩功能。临床研究发现,电刺激治疗对改善尿失禁有一定作用。电刺激治疗可在医院由专业人员操作,也有家用的低强度电刺激设备可供选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电刺激治疗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特殊,要确保电刺激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有神经损伤导致尿失禁风险的女性可考虑电刺激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具体操作:将电极片放置在相应部位,通过仪器给予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
二、手术治疗
1.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原理:通过放置悬吊材料,支撑尿道中段,增加尿道闭合压力,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该手术对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较好。手术适用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年龄的女性手术风险和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年轻女性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注意术后的护理和康复;中老年女性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情况,术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生活方式上,术后短期内要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如剧烈咳嗽、提重物等。有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可能不适合该手术。
手术过程:通过小切口将悬吊材料放置并固定在尿道中段,达到支撑尿道的目的。
2.膀胱颈悬吊术
原理:悬吊膀胱颈,提升膀胱颈位置,增强尿道闭合功能。该手术对部分尿失禁患者有效。对于有膀胱颈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的尿失禁患者可能适用。年龄较大的女性进行该手术时,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生活方式方面,术后同样需要注意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有出血倾向等特殊病史的女性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手术过程:将膀胱颈周围组织进行悬吊,以改变膀胱颈位置和尿道闭合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