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有哪些症状表现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会引发肝脏病变。其症状表现因类型不同而异,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表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分轻度、中度、重度,有相应不同症状;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有不同急重表现;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相关症状,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诊断并采取措施
一、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
二、症状表现
(一)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黄疸前期
多数患者会有全身乏力的表现,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恶心、呕吐等症状相对更为明显,且可能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此期还可能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部分患者会有肌肉酸痛等症状,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2.黄疸期
患者的尿色会加深,如浓茶色,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经尿液排出增多所致。
随后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程度有轻有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黄疸表现相对不典型,需要仔细观察。同时,肝脏可能会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儿童的肝脏相对位置较浅,肿大时更容易被触及。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上述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等逐渐减轻。但不同人群恢复时间有差异,儿童的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以促进完全康复。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轻度慢性乙肝
患者可能仅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症状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儿童可能只是表现为活动耐力较前下降,容易疲劳等,容易被家长认为是正常的生长发育变化而未引起重视。
肝脏可能轻度肿大,质地一般偏软。
2.中度慢性乙肝
症状相对明显,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且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肝脏可有中度肿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脾轻度肿大。
3.重度慢性乙肝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
可伴有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肝掌(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及指端腹侧部位发红)、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等表现。肝脏可肿大,质地偏硬,脾也多有肿大。
(三)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乙肝
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可能有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频繁恶心、呕吐、腹胀等)。
短期内会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同时可能伴有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不安、昏迷等),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意识障碍表现可能不典型,但需密切关注精神状态变化。
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所致。
2.亚急性重型乙肝
起病较急,症状在15天-26周内出现。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迅速加深等表现,同时也可能有出血倾向等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四)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周以上,皮肤瘙痒较为明显。患者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显示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因个体差异、感染阶段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乙肝五项、肝功能、HBV-DNA等检测,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