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等途径传播,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有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及重型等,诊断可通过血清学和病毒核酸检测,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研制中疫苗有进展
一、病原学特点
戊型肝炎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病毒体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表面有突起。戊型肝炎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和流行特点可能有所差异。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患者粪便中病毒载量高,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水源被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如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发生因水源污染导致的戊型肝炎大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较为常见,多为散发性发病。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交叉免疫力有限。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流产、死胎发生率较高。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戊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较急,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黄疸持续约2-4周后逐渐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仅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
2.重型戊型肝炎:约占戊型肝炎病例的1%-5%,多见于孕妇、老年人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呃逆)、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性脑病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抗-HEVIgM:是诊断急性戊型肝炎的重要指标,发病早期即可出现阳性,一般持续1-3个月,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标志。
抗-HEVIgG:急性期抗体滴度较低,恢复期抗体滴度显著升高,若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诊断为急性戊型肝炎。但抗-HEVIgG阳性也可能为既往感染。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粪便或血液中的HEV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感染,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五、治疗原则
戊型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对于黄疸较深的患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等。
2.对症治疗:如出现黄疸,可给予退黄药物辅助治疗;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可适当给予止吐、护胃等药物缓解症状。
3.重型肝炎的治疗:除上述一般及对症治疗外,需加强监护,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人工肝支持治疗等,必要时可考虑肝移植。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戊型肝炎患者应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3周。对隐性感染者也应进行管理,避免其粪便污染环境。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物,提倡喝开水等。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安全,防止食物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研制中的戊型肝炎疫苗已取得一定进展,接种疫苗可能是预防戊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高危人群,如接触戊型肝炎病毒的医务人员、经常外出就餐者、旅行者等,可考虑接种戊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孕妇属于戊型肝炎的高危人群且感染后病情较重,更应注意预防,避免接触戊型肝炎患者,加强个人卫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