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
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重型等类型,有不同症状表现,如急性黄疸型起病初期有畏寒发热等,无黄疸型症状较轻;慢性分轻中重度,各有相应表现;重型有不同类型特点。还有肝外表现,且儿童、老年人、妊娠女性等不同人群患病毒性肝炎有各自差异,症状表现、病情发展等有不同特点。
一、症状表现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黄疸型:起病初期常有畏寒、发热,体温多在37.5~38.5℃,随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1周左右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部分患者可有肝区隐痛、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和叩击痛。儿童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对成人症状可能较轻,婴幼儿黄疸可能消退较慢。
2.无黄疸型:较为常见,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实验室异常,容易被忽视,在儿童中可能以消化道症状不典型为特点,如仅表现为轻度呕吐、腹泻等。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等症状,肝功能检查仅有轻度异常,如ALT轻度升高,胆红素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对于儿童慢性肝炎,可能生长发育受一定影响,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患者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黄疸等症状,肝大,质地中等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脾大等。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同时有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呃逆,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有出血倾向,PTA(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出现以下表现: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低于40%。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其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或HBsAg携带史等,以及相应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
二、其他表现
(一)肝外表现
部分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肝外表现,如甲型和戊型肝炎较少出现肝外表现,而乙型和丙型肝炎可能有肝外表现,包括皮肤表现(如冷球蛋白血症相关的荨麻疹、血管性紫癜等)、关节肌肉症状(如关节炎、关节痛、肌炎等)、肾脏损害(如膜性肾病等)、血液系统改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样综合征等)。在儿童中,肝外表现相对成人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
1.儿童:儿童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婴幼儿急性肝炎常以消化道症状起病,如腹泻、呕吐等,黄疸可能较难发现,而学龄儿童可能表现出与成人相似的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程度可能相对较轻。在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中,若为母婴传播,可能出生时无明显症状,但后续可能逐渐出现肝炎相关表现。
2.老年人:老年人病毒性肝炎起病相对较缓,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黄疸程度可能较重,且恢复较慢,并发症较多,如容易合并感染、肝性脑病等,肝功能受损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3.妊娠女性: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时,病情可能较非妊娠女性严重,尤其在妊娠晚期,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大,可导致早产、胎儿窘迫、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同时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可能影响肝炎的病情发展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