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症状
肩峰撞击综合征主要有疼痛、活动受限、力量减弱等症状。疼痛为慢性渐进性,可呈钝痛或锐痛,主要位于肩部前方和外侧,外展、上举、前屈及夜间患侧卧位时加重;活动受限表现为外展、上举、前屈困难,整体活动范围减小;力量减弱是因肩袖肌群受损,影响提重物等日常活动。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差且可能有基础疾病,患病后要及时就医、避免过度活动并积极治疗基础病;运动员肩部运动强度高,患病后应停止训练、按医嘱康复并调整运动方式;从事上肢重体力劳动人群肩部负荷大,工作要保持正确姿势,不适及时休息治疗,可加强肩部肌肉锻炼预防。
一、疼痛
1.疼痛性质: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通常为慢性、渐进性的钝痛,也可能表现为锐痛。在疾病初期,疼痛可能较轻微,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2.疼痛部位:疼痛主要位于肩部前方和外侧,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处,有时也会向上臂外侧放射。当肩峰下间隙内的组织受到撞击和挤压时,会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
3.疼痛诱因:疼痛常在肩部外展、上举或前屈时加重,这是因为在这些动作过程中,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变窄,增加了肩峰下组织受到撞击的机会。例如,在进行伸手取高处物品、投掷、游泳等活动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加剧。夜间睡眠时,患侧卧位压迫肩部也会使疼痛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二、活动受限
1.外展和上举受限:患者在主动外展和上举肩部时会出现明显的困难,外展角度通常小于正常范围。这是由于肩峰下撞击导致肩袖肌腱、滑囊等组织损伤和炎症,使得肩部的活动受到限制。当试图外展或上举肩部时,受损的组织会受到进一步的刺激和挤压,引起疼痛,从而使患者不敢用力活动肩部。
2.前屈受限:肩部前屈动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难以将手臂向前上方伸直。这同样与肩峰下组织的病变有关,在肩部前屈过程中,肩峰下间隙的压力增加,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
3.活动范围减小:随着病情的发展,肩部的整体活动范围会逐渐减小,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如梳头、穿衣、系腰带等,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三、力量减弱
1.肩袖肌群力量下降:肩峰撞击综合征会导致肩袖肌群受损,从而使肩部的力量减弱。肩袖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它们对于维持肩部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肌肉受到损伤时,其收缩力量会明显下降,患者在进行肩部的抗阻力活动时会感到力不从心。
2.影响日常活动:力量减弱会影响患者进行一些需要肩部用力的活动,如提重物、推东西等。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像以前一样轻松地提起较重的物品,或者在推动门、椅子等物体时感到困难。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肩部组织的弹性和韧性较差,更容易发生肩峰撞击综合征。且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肩部损伤的愈合。因此,老年人在出现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肩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促进肩部损伤的恢复。
2.运动员:运动员由于肩部经常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发生肩峰撞击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对于运动员来说,一旦出现肩部症状,应立即停止相关的运动训练,避免损伤加重。在治疗期间,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肩部的功能。在康复后,要注意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做好肩部的热身和拉伸运动,预防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复发。
3.从事上肢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这类人群肩部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负荷,容易引发肩峰撞击综合征。在工作中,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肩部不适,要及时休息,必要时进行治疗。同时,可以通过加强肩部肌肉锻炼来增强肩部的稳定性,减少肩峰撞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