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等过量或特定人群使用可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急性发作(自身免疫性肝炎在诱因下急性发作)、缺血性肝损伤(低血压与休克、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可致)、毒素中毒(蘑菇毒素、化学毒素中毒可引发)、妊娠相关急性脂肪肝(妊娠晚期初产妇等易患)
一、病毒性肝炎
(一)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感染后可引发肝脏的急性炎症损伤,严重时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有研究显示一定比例的甲型肝炎重症病例会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二)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等情况可引起肝脏的急性炎症坏死,对于有乙肝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病情波动时更易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三)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样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一般通过血液传播等途径,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受累,感染后病毒在肝脏内持续引起炎症反应,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进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四)其他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尤其在一些流行地区,孕妇感染戊型肝炎时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的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的病情发展需密切关注。
二、药物性肝损伤
(一)常见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药物
一些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时,可导致肝脏的急性损伤,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过量时这些产物会损伤肝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儿童相对更易因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发严重肝损伤;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在部分人群中使用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有特定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风险更高;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同化疗方案及患者个体差异会影响发生风险。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急性发作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在某些诱因下可出现急性发作,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女性相对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患病后急性发作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需综合评估,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持续进展可在短期内导致肝脏严重损伤。
四、缺血性肝损伤
(一)低血压与休克
严重的低血压、休克状态可导致肝脏缺血,如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创伤、大出血等情况引起休克时,肝脏灌注不足,肝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损伤,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在面临上述诱因时,肝脏缺血损伤的易感性不同,基础心功能差等人群风险更高。
(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等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可导致肝脏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肝脏急性淤血、坏死,进而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警惕该病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
五、毒素中毒
(一)蘑菇毒素中毒
某些毒蘑菇含有对肝脏有毒性的物质,如毒伞肽等,误食后可迅速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各年龄人群均可能误食而中毒,儿童因对蘑菇的辨识能力差相对更易发生,误食后需紧急处理以减少肝脏损伤。
(二)化学毒素中毒
如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接触后可损伤肝脏,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长期接触相关化学毒物的职业人群风险较高,不同职业暴露人群需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以避免化学毒素中毒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
六、妊娠相关急性脂肪肝
(一)发病特点与人群
妊娠相关急性脂肪肝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尤其是初产妇等人群,是妊娠期间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与妊娠期间的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孕妇在妊娠晚期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