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综合征是什么病
肝肾综合征是严重肝病基础上的功能性肾衰竭,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神经体液因素参与发病,有基础肝病及肾脏功能异常表现,诊断有主要和次要标准,治疗包括针对基础肝病及支持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一、肝肾综合征的定义
肝肾综合征是在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功能性肾衰竭,其特征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钠功能正常,但肾脏无重要病理改变。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等严重肝病患者。
二、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肝病时,肝脏对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功能减弱,导致内脏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管收缩,肾皮质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例如,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使内脏血管床扩张,心输出量相对不足,肾动脉灌注压下降,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进一步收缩肾血管。
2.神经体液因素参与:RAAS被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使肾血管强烈收缩;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水重吸收增加;心房钠尿肽(ANP)水平相对不足,也参与了肾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调控。
三、临床表现
1.基础肝病表现:患者多有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如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相关症状。例如,皮肤巩膜黄染、腹部膨隆(大量腹水)、意识障碍(肝性脑病时)等。
2.肾脏功能异常表现:主要为进行性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同时可伴有氮质血症,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四、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肝硬化合并腹水。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超过133μmol/L(1.5mg/dl)或在7天内升高超过26.5μmol/L(0.3mg/dl)。
无休克。
目前或在过去2天内未使用肾毒性药物。
不存在肾实质疾病的证据,如蛋白尿>500mg/d、镜下血尿(红细胞>50/高倍视野)和(或)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异常。
2.次要标准
尿量少于500ml/d。
尿钠少于10mmol/L。
尿渗透压高于血清渗透压。
尿红细胞少于50/高倍视野。
血钠少于130mmol/L。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基础肝病治疗:积极治疗肝硬化等基础肝病,如改善肝功能、控制腹水等。例如,给予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2.支持对症治疗
纠正低血容量:在扩容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特利加压素等,可收缩内脏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小球滤过率。
肾脏替代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但预后往往较差。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肝肾综合征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肝病等相关。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保守的支持治疗,严格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的药物,且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和方式需根据儿童的具体生理特点进行个体化评估。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肝肾综合征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心血管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对血容量变化和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扩容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警惕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肝肾综合征治疗中,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液体平衡的影响,在补液及利尿剂使用等方面要综合评估,避免因液体平衡失调对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肝病相关的并发症可能对女性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4.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或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时,治疗方案的选择更为复杂。需要在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注意对心脏供血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心血管影响较小且能改善肾血流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