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通过什么传染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围生期传播、宫内传播)、性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一般密切接触),不同传播途径有相应风险人群及特点,如输血史、静脉吸毒史、母亲乙肝感染史、多个性伴侣等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而共同进餐等一般接触通常不传播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如果输入了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就有可能感染病毒性肝炎。例如,在过去医疗条件不够完善,血源筛查不严格的时候,曾有因输入污染血液而感染肝炎的案例。对于有输血史的人群,尤其是在不正规医疗场所输血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从年龄角度看,所有年龄段都可能因输血感染,但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等因素,若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从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有过非法采血、卖血经历的人群,由于血源无法保证安全,感染风险大大增加;有基础病史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频繁输血的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
2.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者共用注射器是经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途径。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可在污染的注射器中存活一段时间,当健康人使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后,病毒就会进入体内引发感染。在年龄上,青少年或年轻人群中,若有静脉吸毒史,感染风险极高;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静脉吸毒者属于高风险人群;病史方面,有静脉吸毒史的人群是病毒性肝炎经血传播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母婴传播
1.围生期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即胎儿通过产道时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被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乙肝的母婴传播中较为常见。对于新生儿来说,若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母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较高。从年龄角度,新生儿是重点关注对象;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无特殊关联;病史方面,母亲有乙肝病毒感染病史是关键因素。丙肝病毒也存在母婴传播的可能,虽然相对乙肝母婴传播概率较低,但也不容忽视。母亲感染丙肝病毒后,胎儿在宫内感染丙肝的概率约为5%-10%,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亲血液或体液也可能感染。
2.宫内传播:乙肝病毒还存在宫内传播的情况,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5%-10%,但也是母婴传播的一种途径。胎儿在宫内接触母亲的血液,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这与母亲孕期的病毒载量等因素有关,母亲病毒载量越高,宫内传播的风险可能越大。
三、性传播
1.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均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无防护的性接触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导致感染。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感染风险都明显增加。从年龄上,性活跃期的人群,如15-45岁左右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有不安全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情况属于高风险生活方式;病史方面,性伴侣中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人群需要警惕感染风险。
四、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1.一般密切接触:在一些情况下,如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物品时,也有可能发生传播。因为这些物品可能沾染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健康人接触后若皮肤或黏膜有破损,就可能感染病毒。例如,家庭中若有病毒性肝炎患者,与患者共用牙刷,就存在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来说,若家庭中有肝炎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与患者共用可能导致破损的个人物品;对于成年人,尤其是生活在同一家庭中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也需要注意。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共同生活且有共用可能导致破损的个人物品的情况属于高风险;病史方面,家庭中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人群需要关注。不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拥抱等,通常不会传播病毒性肝炎,因为这些接触方式一般不会导致病毒进入体内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