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如何传染
病毒性肝炎主要有血液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有具体传染特点,甲型肝炎主要粪-口传播且儿童等易感染;乙型肝炎有血液、母婴、性传播等途径,儿童感染后易慢性化;丙型肝炎主要血液传播,吸毒等为高危人群;戊型肝炎主要粪-口传播,水源污染可致暴发流行且孕妇感染后病情重
一、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过去由于对献血者筛查不严格,输入被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导致感染。例如,在乙肝病毒流行地区,曾有因输入含乙肝病毒的血液而引发大规模感染的情况。现在随着血制品筛查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传播方式已大幅减少,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可能存在处于窗口期(感染后尚未产生detectable抗体的时期)的病毒未被检测出。对于有输血史的人群,需要关注相关检测。从年龄角度看,所有需要输血的人群都面临此风险,儿童如果因病情需要输血,同样要严格把控血制品质量;从生活方式角度,有手术、创伤需输血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2.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感染可能是通过胎盘屏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约有40%-70%会感染乙肝病毒;产时传播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婴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产后传播主要是通过母婴间密切接触,如母乳喂养等。对于育龄期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几率。孕妇的病史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情况,必须重视母婴传播的预防。
3.密切接触血液传播:使用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可造成传播。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消毒不规范的诊所、牙科诊所等场所容易发生此类情况。对于儿童,如果因治疗需要接受有创操作,要确保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对于有牙科治疗、创伤性操作等经历的人群都需关注。
(二)消化道传播
1.粪-口途径传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引起暴发流行。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饮用水未严格消毒的地区,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暴发。如果食物在制作、储存过程中被甲肝或戊肝病毒污染,健康人食用后就可能被感染。对于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正确洗手而通过口摄入病毒;从生活方式角度,有生食贝类等习惯的人群风险较高,因为贝类可能携带戊肝病毒等。
二、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的具体传染特点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食物、手、用具等,健康人接触后经口感染。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且可能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在生活方式方面,儿童如果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更容易感染甲型肝炎。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在性传播方面,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对于成年人,如果有多个性伴侣等高危性行为方式,风险较高;从年龄角度,所有年龄段都可能感染,但儿童感染后更易慢性化。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吸毒人群由于共用注射器,是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在医疗操作中,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导致传播。对于有吸毒史的人群,必须高度警惕丙型肝炎的感染;对于接受过不安全注射、输血等医疗操作的人群也需关注。
(四)戊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卫生条件落后、雨季水源容易被粪便污染的地区,戊型肝炎容易流行。对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群,需要注意饮用水安全;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往往较重,因此孕妇群体如果处于戊型肝炎流行地区,更要加强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