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鼻炎是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临床表现包括鼻塞、鼻及鼻咽部干燥感等,诊断靠症状评估、鼻腔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局部和全身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较为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鼻腔黏膜、骨膜和骨质发生萎缩。
二、病因
1.原发性因素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可能在萎缩性鼻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营养因素: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能影响鼻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从而引发萎缩性鼻炎。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呼吸道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影响鼻腔黏膜的正常功能。
内分泌紊乱: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可能与萎缩性鼻炎的发生或加重有关。如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鼻腔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腺体分泌。
2.继发性因素
感染因素:鼻腔内长期受到结核杆菌、臭鼻杆菌等病原菌感染,可引起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导致黏膜萎缩。例如,臭鼻杆菌感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破坏鼻腔黏膜组织。
鼻腔手术:不当的鼻腔手术,如广泛的鼻腔黏膜切除、鼻甲切除过多等,可能破坏鼻腔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导致鼻腔黏膜萎缩,引发萎缩性鼻炎。
职业及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有害粉尘(如水泥、面粉、石灰等)、化学物质(如甲醛、二氧化硫等),或处于高温、干燥的环境中,会对鼻腔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患萎缩性鼻炎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鼻塞:鼻腔内有大量脓痂阻塞,可引起鼻塞,或因鼻腔黏膜感觉神经萎缩、感觉迟钝而误以为鼻塞。
2.鼻及鼻咽部干燥感:由于鼻腔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减少,患者常感到鼻及鼻咽部干燥。
3.鼻出血:鼻腔黏膜萎缩变薄、干燥,易发生鼻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但也有少数患者可出现较大量出血。
4.嗅觉减退或丧失:嗅区黏膜萎缩或脓痂阻塞,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5.恶臭:严重者呼气时有特殊的腐烂臭味,这是由于臭鼻杆菌等细菌在鼻腔内分解脓痂中的蛋白质产生吲哚等物质所致,又称臭鼻症。
6.头痛、头昏:多表现为前额、颞侧或枕部头痛,可能与鼻腔黏膜萎缩、鼻腔宽大、过度通气,或鼻腔内脓痂刺激、伴发鼻窦炎等有关。
四、诊断
1.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鼻塞、鼻干、鼻出血、嗅觉减退等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鼻腔检查:可见鼻腔宽大,鼻甲缩小,鼻腔内有大量黄绿色或灰绿色脓痂,去除脓痂后可见黏膜干燥、萎缩,甚至有少量出血。
3.影像学检查: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鼻腔和鼻窦的结构情况,排除其他鼻部病变。
五、治疗
1.局部治疗
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或3%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脓痂,改善鼻腔通气和干燥症状。
滴鼻药物:可使用油性滴鼻剂(如复方薄荷脑滴鼻液),以润滑鼻腔黏膜、促进黏膜血液循环和软化脓痂,便于擤出。
2.全身治疗
补充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2等,有助于改善黏膜营养状况。
改善环境:对于因职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萎缩性鼻炎,应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有害因素的接触。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萎缩性鼻炎时,由于其鼻腔黏膜较脆弱,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鼻腔冲洗的力度和方法,避免过度刺激鼻腔黏膜。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保证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鼻腔黏膜的正常发育和修复。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萎缩性鼻炎时,用药需谨慎。局部治疗可选择相对安全的鼻腔冲洗等方法,全身用药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利弊后使用,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避免接触有害环境因素。
3.老年人:老年人患萎缩性鼻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中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局部治疗要温和,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鼻腔卫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