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的引发途径包括经胆道、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系统等相关途径,还有肝外伤、医源性因素、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影响等少见因素,不同人群在各途径引发肝脓肿的风险有差异,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等在不同途径中风险不同,有相关病史或基础疾病者需警惕肝脓肿发生。
一、细菌感染相关途径引发肝脓肿
1.经胆道途径:胆道蛔虫症、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是常见诱因。肠道内的细菌可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进而向上蔓延至肝脏。例如,胆道蛔虫时,蛔虫可将肠道细菌带入胆道,引发胆道感染,细菌随胆汁引流至肝脏,导致肝脓肿形成。在儿童中,若存在胆道发育异常等情况,更易因胆道感染引发肝脓肿,而女性在妊娠等生理状态下,胆道蠕动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增加经胆道感染引发肝脓肿的风险。长期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胆管炎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肝脓肿发生几率会显著升高。
2.经门静脉途径:腹腔内感染性疾病,如阑尾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其细菌可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阑尾化脓时,细菌可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引起肝内化脓性感染。对于有腹腔感染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者,需警惕经门静脉途径引发肝脓肿。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若发生腹腔感染,更易通过门静脉系统导致肝脓肿,而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腹腔感染后也较易出现经门静脉途径引发肝脓肿的情况。
3.经肝动脉途径: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肺炎、蜂窝织炎等,其病原菌可经肝动脉播散至肝脏。当肺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经肝动脉到达肝脏,引发肝脓肿。患有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且未及时控制的患者,需关注肝脏情况,以预防肝脓肿发生。不同年龄段人群,若有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发生经肝动脉途径肝脓肿的风险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影响,因为他们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
4.经淋巴系统途径:肝脏周围的炎症,如膈下脓肿、胆囊炎等,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肝脏。膈下脓肿的炎症可经淋巴回流波及肝脏,引起肝脓肿。有肝脏周围炎症病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肝脏状况,防止炎症经淋巴系统扩散引发肝脓肿。对于女性患者,若患有盆腔炎症等,也可能通过淋巴系统影响肝脏,增加肝脓肿发生几率,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可能更易出现局部炎症,从而增加经淋巴系统引发肝脓肿的风险。
二、其他少见因素引发肝脓肿
1.肝外伤:肝脏受到穿透伤或钝性伤后,若伤口处理不当,细菌可侵入肝脏引发感染形成脓肿。比如腹部遭受撞击等钝性伤后,肝脏可能出现隐匿性损伤,若后续细菌感染,就可能导致肝脓肿。对于有肝外伤史的患者,尤其是伤口未得到彻底清洁和处理的,要高度警惕肝脓肿的发生。不同年龄的肝外伤患者,预后和发生肝脓肿的风险不同,儿童肝外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感染风险需关注,老年人肝外伤后机体修复能力差,发生肝脓肿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2.医源性因素:在肝脏穿刺活检、介入治疗等医疗操作过程中,若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当,可将细菌带入肝脏引发脓肿。例如肝脏穿刺活检时,若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可能导致细菌感染肝脏形成脓肿。接受过肝脏相关医疗操作的患者,需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如出现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肝脓肿。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要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护理建议,以降低医源性肝脓肿的发生风险,不同患者因基础疾病不同,医源性肝脓肿的发生风险也有差异,如本身患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医源性感染风险相对更高。
3.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肝脓肿。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肝脏局部的免疫防御功能可能受损,从而增加肝脓肿的发生几率。患有糖尿病且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的人群,是肝脓肿的高危人群。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若血糖控制不好,也可能增加肝脓肿的发病风险,而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肝脓肿发生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难度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