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治疗
肱骨干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及康复治疗。非手术适用于骨折端移位小等情况,外固定有石膏绷带和小夹板固定;手术用于开放性、不稳定及合并神经损伤等情况,内固定有钢板螺钉和髓内钉;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做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后期加强力量和功能恢复训练。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选择:
对于一些骨折端移位较小、成角不大且能通过外固定维持对位对线的肱骨干骨折,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儿童的肱骨干骨折,由于其自身的塑形能力较强,轻度的成角移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得到部分纠正。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若骨折移位不明显,也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骨折端成角小于30°,旋转小于30°,且骨折断端对位超过1/3的情况可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2.外固定方法:
石膏绷带固定:通过将石膏绷带缠绕在患肢上,形成固定的塑形,限制骨折端的活动。但石膏固定较为笨重,透气性差,长时间固定可能导致皮肤受压、瘙痒甚至压疮等问题。在固定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和感觉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避免石膏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小夹板固定:利用小夹板的外固定作用,通过扎带等固定装置对骨折端进行固定。小夹板固定相对石膏固定透气性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需要注意定期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以适应骨折愈合过程中肢体的肿胀变化等情况。例如在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明显时,小夹板可能会相对变松,需要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固定效果;而在肿胀消退后,小夹板又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开放性骨折:对于开放性肱骨干骨折,为了彻底清创,防止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
骨折端不稳定:如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骨折端不稳定,非手术治疗难以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此时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严重的粉碎性肱骨干骨折,骨折块碎裂严重,依靠外固定很难保持骨折的稳定,手术内固定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
合并神经损伤:如果肱骨干骨折合并有桡神经等重要神经损伤,且考虑神经损伤是由于骨折端压迫等因素引起,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同时探查神经并进行相应处理,这种情况下多需要手术治疗。
2.手术内固定方法:
钢板螺钉内固定: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钢板和螺钉将骨折端固定。钢板有不同的类型和形状,可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钢板。例如肱骨干中1/3骨折可选择直型钢板进行固定,钢板固定的稳定性较好,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康复锻炼来恢复肢体功能。
髓内钉内固定:对于肱骨干骨折也可采用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具有生物力学性能较好、对骨折端血运影响较小等优点。尤其是交锁髓内钉,能更好地固定骨折端,允许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髓内钉的操作相对复杂,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在骨折固定后早期,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例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较强,等长收缩练习可以更早开始,且要注意练习的强度和频率,以不引起患儿疼痛和疲劳为宜。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
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练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例如利用吊环等器械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前屈等活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相对较差,康复训练要更加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关节损伤。
3.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上):
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可以进行持物练习、抗阻力练习等,逐步恢复患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例如让患者进行提重物、握拳等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恢复肢体的功能。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确保患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