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水肿是什么病
肝源性水肿是由肝脏疾病引发体液平衡失调和水肿形成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与肝脏病变致白蛋白合成减少、门静脉压升高、淋巴回流受阻及激素灭活减退致水钠潴留有关;临床表现为踝部开始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及伴随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针对基础肝病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并发症处理;预后与基础肝病严重程度相关,预防需积极防治肝脏疾病及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肝源性水肿是指由于肝脏疾病导致的体液平衡失调和水肿形成。肝脏在人体的代谢、蛋白合成、门静脉压力调节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肝脏发生病变时,例如肝硬化等,会影响白蛋白的合成,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这是引起水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肝硬化会使门静脉压力升高,淋巴回流受阻,进一步促进水肿的形成;另外,肝脏对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如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等在体内蓄积,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
二、临床表现
1.水肿特点:通常先出现踝部水肿,呈对称性、凹陷性,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腹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水肿表现可能与单纯肝源性水肿叠加,而年轻患者相对基础情况较好,但一旦发病也需重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源性水肿,患者往往有长期饮酒史;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则与既往感染肝炎病毒相关。
2.伴随症状: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胀等症状。乏力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能力下降;食欲减退与消化功能受影响有关;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或胆管梗阻,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腹胀则与腹水形成等有关。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肝脏疾病史,包括是否有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病史,了解发病过程、症状出现的时间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询问重点有所差异,儿童患者需询问是否有先天性肝脏疾病等情况,老年患者则侧重既往基础疾病情况。
2.体格检查:检查有无水肿体征,同时检查肝脏情况,如肝脏大小、质地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了解白蛋白水平、胆红素等指标;肾功能检查,排除肾脏疾病导致水肿的可能;还可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例如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对肝源性水肿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门静脉情况等;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肝脏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对明确肝源性水肿的病因有帮助。
四、治疗原则
1.针对基础肝病治疗: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源性水肿,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是酒精性肝病引起,则需戒酒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及方案,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疾病在用药上需权衡。
2.对症支持治疗:
限制钠水摄入:根据水肿程度适当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减少水钠潴留。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白蛋白明显降低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
利尿治疗:使用利尿剂促进钠水排泄,但需注意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利尿剂及调整剂量,避免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并发症处理:如果出现腹水等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等处理,但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同时注意对患者的护理等。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肝源性水肿的预后与基础肝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基础肝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水肿等症状可能得到改善;但如果基础肝病进展,如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等,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肝脏疾病导致的肝源性水肿,预后可能因疾病类型不同而不同;老年患者预后相对更受基础疾病影响。
2.预防:积极防治肝脏疾病,如预防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等。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以预防肝源性水肿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