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常见致病途径有经胆道、门静脉、肝动脉、肝外伤途径,易感人群包括胆道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有肝外伤人群,风险因素与年龄(儿童免疫不完善、老人器官功能减退等)、生活方式(长期饮酒、不注意饮食卫生)、病史(有相关疾病病史)关联。
一、肝脓肿的常见致病途径
(一)经胆道途径
1.发病机制:胆道蛔虫症、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较为常见,蛔虫可携带肠道细菌进入胆道,胆管结石会导致胆道梗阻,使得胆汁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胆道内繁殖并逆行感染肝脏。例如,有研究发现,约有部分肝脓肿患者存在胆道结石或蛔虫感染的病史,细菌沿着胆道上行侵入肝脏,引发肝内小胆管及其周围炎症,进而形成脓肿。
2.相关因素: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道感染的患者,发生肝脓肿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群可能因胆道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胆道疾病发生率相对高,更易引发肝脓肿。
(二)经门静脉途径
1.发病机制:如患者患有阑尾炎、细菌性痢疾、痔核感染等疾病时,细菌可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例如,阑尾化脓性炎症时,细菌可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引起门静脉分支的血栓性静脉炎,进而导致肝脓肿形成。
2.相关因素:有肠道感染性疾病史的人群,像患有急性阑尾炎且未及时有效治疗的患者,肠道细菌易通过门静脉累及肝脏。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但儿童因肠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等因素,若有肠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经门静脉途径肝脓肿的风险需关注。
(三)经肝动脉途径
1.发病机制: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败血症、化脓性骨髓炎等,细菌可经肝动脉播散至肝脏。例如,患有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内膜上的赘生物脱落,细菌随血流经肝动脉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局部感染形成脓肿。
2.相关因素:有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病史的人群,如败血症患者,发生经肝动脉途径肝脓肿的可能性增加。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涉及,但对于有全身性严重感染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警惕肝脏受累情况。
(四)经肝外伤途径
1.发病机制:肝脏受到穿透伤或闭合性损伤后,伤口被细菌污染,细菌可直接侵入肝脏引发感染形成脓肿。例如,腹部受到利器刺伤后,若伤口污染严重,细菌容易进入肝脏组织,导致局部感染并逐渐发展为肝脓肿。
2.相关因素:有肝外伤史的人群,尤其是外伤后伤口处理不及时、不规范的患者,发生肝脓肿的风险较高。年龄上,各年龄段因外伤导致肝脓肿的情况均可能存在,儿童若有腹部外伤也需重视伤口感染可能引发肝脓肿的情况。
二、易感人群及相关风险因素
(一)易感人群
1.胆道疾病患者:如患有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症等胆道疾病的人群,由于胆道梗阻、胆汁引流不畅以及细菌容易滋生,是肝脓肿的高发人群。
2.免疫力低下人群:包括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自身免疫防御功能减弱,都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肝脓肿。
3.有肝外伤人群:肝脏受到外伤后,局部组织损伤,细菌易侵入,这类人群发生肝脓肿的风险增加。
(二)风险因素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联
1.年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可能存在肠道感染等情况,若发生肠道感染未及时控制,经门静脉途径引发肝脓肿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胆道系统退行性变,胆道疾病发生率增加,同时免疫力也有所下降,更容易患上肝脓肿。
2.生活方式:长期饮酒人群,酒精会损害肝脏功能,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加肝脓肿的发生风险;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容易感染肠道细菌,经门静脉途径引发肝脓肿的可能性增大。
3.病史:有胆道疾病病史、肠道感染病史、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病史以及肝外伤病史的人群,既往的疾病状态使得肝脏处于相对容易受到细菌侵袭或感染难以控制的状态,从而成为肝脓肿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