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是什么病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病程超6-8周,病因有急性中耳炎迁延、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耳部症状(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和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时可有全身不适),诊断靠耳部检查(耳镜、听力)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清除病灶、改善中耳通气引流,预防措施包括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正确擤鼻、防止污水入中耳、积极治疗腺样体肥大等。
一、慢性中耳炎的定义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病程一般超过6-8周。
二、病因
1.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平、宽,更易发生急性中耳炎且迁延为慢性,婴幼儿期若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易引发急性中耳炎后未彻底治愈转为慢性;成年人若急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如用药不规范等也可发展为慢性。
2.感染因素: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或病毒持续感染中耳,导致炎症反复。
3.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病变可引起中耳通气引流不畅,如腺样体肥大,会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腺样体肥大的儿童患慢性中耳炎的风险较高;另外,鼻咽部肿瘤等也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
4.免疫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机体对中耳内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易使炎症持续,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中耳炎症时,更易发展为慢性中耳炎。
三、临床表现
1.耳部症状
耳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急性发作时流脓量增多,脓液性状可发生变化,如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有臭味。
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一般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病变累及内耳可出现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说话含糊不清等,因为听力下降会影响其语言发育。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嗡嗡”声等。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小儿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
四、诊断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穿孔大小、部位不等,穿孔处可见有脓性分泌物搏动,鼓室黏膜可呈充血、增厚、肉芽组织形成等表现,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避免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声导抗检查可辅助判断中耳病变情况,如鼓室压力曲线等,儿童进行听力检查时需选择合适的测试环境和方法,以获取准确结果。
2.影像学检查:颞骨CT检查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内的病变情况,如骨质破坏、听小骨破坏等,有助于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儿童用药需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范围。
2.清除病灶:对于有明显中耳肉芽、胆脂瘤等病变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如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等,手术可清除病灶,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耐受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要加强护理。
3.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可使用咽鼓管吹张等方法,促进中耳通气引流,儿童进行咽鼓管吹张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力度,避免造成损伤。
六、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儿童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及时治疗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防止炎症蔓延至中耳。
2.正确擤鼻:擤鼻时要注意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儿童要在家长指导下正确擤鼻,防止擤鼻不当导致中耳感染。
3.防止污水进入中耳:游泳等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耳朵,可佩戴耳塞,避免污水进入中耳引发感染,儿童游泳时家长要加强看护。
4.积极治疗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对于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要及时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以预防慢性中耳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