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
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是因各种原因致双侧股骨头血供受损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与修复的骨科疾病,常见病因有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酗酒、创伤等;临床表现为双侧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病史采集;治疗分非手术(限制负重、药物)和手术(保髋、人工关节置换);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预后与病情、治疗时机及方法有关,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好。
一、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的定义与病因
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侧股骨头血供受损,进而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随后出现修复的骨科疾病。其常见病因包括: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这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栓塞、血管炎等,进而影响股骨头血供;酗酒,酒精可导致血脂升高、血管痉挛等,影响股骨头血运;创伤,如股骨颈骨折等,直接损伤股骨头的血供血管;减压病等其他少见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原因可能有差异,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在长期患病需激素治疗的患者中常见,酗酒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等。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双侧髋关节疼痛,疼痛可向腹股沟区、臀部或膝关节放射,早期疼痛可能为间歇性,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变为持续性疼痛。还可能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内旋、外展等活动受限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步态异常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以跛行等表现就诊,成人则多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塌陷等表现,但X线对早期病变敏感性较低。
CT检查:能更早发现股骨头骨质的细微改变,如骨小梁的模糊、小的囊性变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早期诊断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最敏感的方法,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可出现双线征等特异性表现,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坏死等病变。
2.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饮酒史、创伤史等,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限制负重:通过拄拐等方式减少股骨头的负重,延缓病情进展,适用于早期病变患者。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骨代谢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等,但需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合理应用,不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药物。
2.手术治疗
保髋手术:包括髓芯减压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术等,适用于病变处于早期、股骨头尚未塌陷的患者。髓芯减压术可降低骨髓内压力,改善血供;带血管蒂骨移植术能为股骨头提供新的血供来源。
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股骨头塌陷严重、髋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根据患者年龄、活动需求等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半髋关节置换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多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创伤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限制负重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其髋关节发育产生较大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髋关节的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变化。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前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相对较慢,需加强康复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治疗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时需考虑激素使用等对妊娠、哺乳的影响。例如,若需要使用影响妊娠的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利弊,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后评估
双侧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预后相对较好。若病情延误,股骨头塌陷严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预后也与假体的选择、患者的康复等因素相关。总体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