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腺瘤是什么
甲状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常见良性肿瘤,病因与碘摄入异常、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有关,临床表现有颈部肿块及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随访观察,不同人群在各环节有相应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碘摄入异常: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不足或过多可能与甲状腺腺瘤的发生有关。例如,某些地区由于土壤、水源中碘含量异常,居民长期摄入碘量不稳定,增加了甲状腺腺瘤的发病风险。
2.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腺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缺陷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引发腺瘤。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甲状腺腺瘤的发病几率可能会有所升高。
3.内分泌紊乱: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失衡可能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异常增生。例如,青春期、妊娠期等生理阶段,人体内分泌环境发生变化,若此时甲状腺激素调节出现紊乱,就可能促使甲状腺腺瘤的形成。女性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相对更容易出现甲状腺相关的问题,包括甲状腺腺瘤。
二、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为无意中发现的颈部单发结节,一般表面光滑,质地较周围甲状腺组织稍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生长缓慢,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如果肿块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肿块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时期发现的甲状腺结节相对成人更需警惕恶性可能,但甲状腺腺瘤在儿童中也有发生,其肿块特点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颈部组织相对柔软,肿块可能相对更易被察觉。
2.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部分甲状腺腺瘤具有功能自主性,能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表现,如心悸、多汗、消瘦、烦躁等。而大多数甲状腺腺瘤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无相关症状。女性患者在甲状腺腺瘤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这与女性内分泌本身的特点以及甲状腺激素对月经调节的影响有关。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颈部,了解甲状腺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但体格检查的准确性有限,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甲状腺腺瘤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形态、大小、数目、内部回声等情况。甲状腺腺瘤在超声下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周围可见晕环。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过多的辐射暴露。
CT及MRI检查:对于较大的甲状腺腺瘤或怀疑有周围组织侵犯时,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3.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方法。通过细针穿刺结节,获取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该检查对于甲状腺腺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在操作时需注意规范,避免造成肿瘤细胞的播散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FNAC的操作要点相似,但儿童由于配合度等问题,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操作。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等。对于大多数甲状腺腺瘤患者,手术切除可达到治愈的目的。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患者的症状等因素。例如,当甲状腺腺瘤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有恶性可能时,应及时手术。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手术时需要更加关注手术对颈部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2.随访观察: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甲状腺腺瘤,且经评估良性可能性大的患者,可以选择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肿瘤的大小、形态等变化。但在随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肿瘤增大、怀疑恶性等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甲状腺腺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不同人群在各环节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