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肝炎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黄疸肝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分别通过不同途径传播致病)、药物或毒物损伤(药物代谢及毒物接触可致肝损)、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因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致病)、其他因素(代谢性因素如Wilson病、遗传因素等可增加患病风险)
一、病毒感染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瓜果、贝类等)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后,病毒进入人体,进而侵犯肝脏,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等病变,导致急性黄疸肝炎。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若接触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正确洗手,就更容易感染。成年人中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在外聚餐且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性传播等途径感染。对于有乙型肝炎家族史的人群,若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密切接触可能会感染病毒。一些有不安全注射史、接受过不洁医疗操作的人群,感染风险也较高。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等。生活中一些有过纹身、穿耳洞等经历且使用了不正规器械的人,存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此外,有过不洁性行为的人群,也有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
4.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即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感染丁型肝炎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防范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5.戊型肝炎病毒:也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导致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比如暴雨后水源被粪便污染,人们饮用后就可能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引发急性黄疸肝炎。
二、药物或毒物损伤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从而引发急性黄疸肝炎。例如,一些抗感染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会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由于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敏感性更高,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风险。成年人若长期或不当使用某些药物,也会增加肝脏受损的几率。
2.毒物接触: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也可能导致急性黄疸肝炎。比如黄曲霉毒素,它常污染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如果人们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肝脏损害。一些从事化工行业等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工作的人群,若防护不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患急性黄疸肝炎的风险会增加。
三、自身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等病变。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多见于女性。女性由于自身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生理特点,相对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引发急性黄疸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系统攻击肝脏。
四、其他因素
1.代谢性因素:某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的代谢紊乱疾病可能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急性黄疸肝炎。例如,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代谢异常,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损害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黄疸等表现。该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多见,由于铜代谢异常,患者体内铜不能正常排出,在肝脏蓄积,逐渐损伤肝细胞,引发相关病变。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患急性黄疸肝炎的风险。比如一些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会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引起黄疸,进而可能发展为急性黄疸肝炎相关表现。遗传因素在这些疾病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肝脏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