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尿病包括1型及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是重要手段,有多种类型,1型糖尿病确诊即需立即起始胰岛素治疗,特殊类型糖尿病视情况而定,治疗方案有基础-餐时和预混胰岛素方案,治疗中需重视血糖监测,还需注意注射部位选择轮换、与生活方式配合及心理关怀,要制定个体化方案以保障患儿健康成长
一、胰岛素治疗的类型
小儿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是重要手段。胰岛素的类型有短效胰岛素(如常规人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以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如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等。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能控制餐后血糖;中效胰岛素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更快,更符合生理需求;预混胰岛素则是将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能同时控制餐前和餐后血糖。
二、胰岛素治疗的起始时机
对于1型糖尿病患儿,一旦确诊通常需要立即开始胰岛素治疗。因为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而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患儿,需根据血糖水平、胰岛功能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起始胰岛素治疗,若血糖明显升高、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等情况也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
三、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1.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适用于多数小儿糖尿病患儿。基础胰岛素提供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控制,可选择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每天注射1-2次;餐时胰岛素根据进食情况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以控制餐后血糖升高。例如,对于较大儿童,可根据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情况来调整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的剂量。一般起始剂量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血糖水平等因素来确定,然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调整。
2.预混胰岛素方案:对于部分小儿糖尿病患儿也可采用预混胰岛素方案,将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每天注射1-2次。但预混胰岛素方案需要考虑患儿的进食规律等因素,比如对于进食较规律的患儿,可根据早餐和晚餐前的血糖情况来调整预混胰岛素的剂量。不过预混胰岛素方案在调整剂量时相对基础-餐时方案可能稍显局限,因为其是固定比例的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混合。
四、胰岛素治疗中的血糖监测
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至关重要。需要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夜间血糖等。对于小儿糖尿病患儿,可使用便携式血糖监测仪进行监测。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例如,若空腹血糖高,可能需要增加基础胰岛素的剂量;若餐后血糖高,则可能需要增加餐时胰岛素的剂量。同时,血糖监测要考虑患儿的生活方式因素,如进食量、运动量等对血糖的影响,在进食量增加或运动量减少时,可能需要相应调整胰岛素剂量。
五、胰岛素治疗的注意事项及特殊人群关怀
1.注射部位选择与轮换:小儿糖尿病患儿注射胰岛素时,要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并且要定期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比如,可将腹部、大腿外侧等部位分成不同的区域,每周在不同区域轮换注射,这样可以保证胰岛素吸收的稳定性。
2.与生活方式的配合:胰岛素治疗需要与小儿的生活方式相配合。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例如,对于学龄儿童,要保证三餐规律,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在运动方面,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血糖的控制,但要注意运动前后的血糖监测以及胰岛素剂量的调整,避免运动后发生低血糖等情况。
3.心理关怀:小儿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患儿可能会产生心理压力,如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儿心理关怀,帮助患儿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让患儿了解糖尿病是可以通过合理治疗控制的,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融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总之,小儿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血糖,注重与生活方式的配合以及心理关怀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