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昏迷,怎么调理
立即纠正低血糖状态,意识清者口服含糖食品,昏迷或不能口服者静脉注射葡萄糖;寻找低血糖病因并处理,糖尿病患者调整降糖治疗方案,非糖尿病性低血糖排查相应病因;后续监测与预防,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饮食、运动、用药等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老年、妊娠低血糖昏迷各有特点需特殊对待。
一、立即纠正低血糖状态
1.口服糖类物质:若患者意识清楚,应立即给予口服含糖食品,如15-20g葡萄糖(可选择葡萄糖片、果汁等),一般15分钟左右可缓解低血糖症状。因为葡萄糖是大脑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快速补充葡萄糖能迅速提升血糖水平。对于儿童,需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含糖量,例如5岁儿童可给予约10g葡萄糖。
2.静脉注射葡萄糖:当患者昏迷或不能口服时,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40ml,这是纠正低血糖昏迷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能迅速提高血糖浓度,改善脑组织能量供应。但对于老年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二、寻找低血糖病因并处理
1.调整降糖治疗方案: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需回顾近期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等)的使用情况。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考虑胰岛素剂量是否过大、注射时间与进食时间是否不匹配等;对于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需评估药物剂量及患者肝肾功能情况。必要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或种类。例如,对于长期使用胰岛素且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的剂量。
2.排查非糖尿病性低血糖病因:如肝源性低血糖,需检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明确肝脏病变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糖,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需进行激素水平检测,并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对于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要考虑是否存在吸收不良导致的低血糖,必要时调整饮食结构或给予胃肠营养支持。
三、后续监测与预防
1.血糖监测:在低血糖纠正后,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建议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持续24-48小时,以防止低血糖复发。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夜间血糖。例如,可使用便携式血糖监测仪,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定时定量进餐,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将一天的饮食分为5-6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有助于稳定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
运动方面:运动时间和强度要相对固定,避免在空腹时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可适当补充少量碳水化合物,如吃一块饼干。例如,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可吃5-10g碳水化合物,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慢跑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用药方面: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降糖药物剂量。定期复诊,向医生反馈血糖控制情况和用药后的反应。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要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低血糖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低血糖昏迷:儿童低血糖昏迷多与喂养不当、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有关。在纠正低血糖后,要详细询问儿童的喂养情况,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的儿童,需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饮食管理和疾病监测。例如,对于半乳糖血症患儿,要严格限制含半乳糖食物的摄入。
2.老年低血糖昏迷: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在处理低血糖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快速纠正血糖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密切观察其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定期评估其肝肾功能,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老年患者由于感知能力下降,低血糖症状可能不典型,更需加强血糖监测。
3.妊娠低血糖昏迷:妊娠期间发生低血糖昏迷需特别谨慎,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首先要快速纠正孕妇的低血糖状态,同时要排查妊娠相关的低血糖原因,如妊娠剧吐、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不当等。在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纠正低血糖,如缓慢静脉注射葡萄糖等,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



